(正想post操練日誌,原來Tommy已上載了。我的版本既然已寫了,不妨也留下,看看隊友們怎樣各自修行,感受不同。)
毅行者操練第二課:回到山中/吹水
早上七時,全隊準時在水浪窩集合。師傅教落,有教養的人不應早到,我平均時差是30分,但行山絕少遲到,女朋友也沒有這般吸引力。
出發。目標是一小時到馬𩣑山頂。Tony和我壓後,放完水、吹一回水(圖1)*,Tommy 和 Nelson已不見了。彎後見他倆默默jog上斜路,有火!速速追上匯合,重整隊型,繼續吹水。

按我的黄金分割理論,長途比賽在30-40%路程完成後,心理上就進入下半程狀態。馬𩣑山頂就是毅行者賽事的心理半程點。比賽時來到這里的狀態若如今天,一定win。

下了山,空波順溜。談書,Tony送的一本謎書。謎底揭完,前面隊友已jog上最後關口。後面的人繼續吹水。走著,忘了跑,忘了Target Time。
以後的路程,漸漸模糊,直至消失。當時就忘了。好像說過什麼,什麼都好像說過。總之,轉眼就到了終點。專注走的,時間是2:55,掛住吹水的慢了數分鐘。整體來說,還是「可以」,可以興奮一頓公仔麵(圖4)!
*吹水:香港的street language。介乎對談與獨白之間的閒談,無目的、無結構、不勞心、不費神。若多於兩人,則如polyphonic music,一人一聲部,間中對位,多數不齊。任何self-respecting的行山隊,必有吹水師,以調節步速,控制情緒,否則不成隊型。精B有四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