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運動.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運動.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June 16, 2012

A型性格運動

長跑者要接受身體的限制,要識可去盡而不去盡,這情況 A型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常出現。


你可能做過一些問卷測驗,顯示性格傾向,最容易分辨出,是你是否 A型性格人。 A型人個性急躁,永遠覺得自己被時間、別人、環境、工作等趕着跑。這些人是急性子,容易產生焦慮,永遠跟 Deadline競賽,而 Deadline很多時是自己設定。你身邊總有 A型性格的親戚朋友,其實,我估你本身就是 A型人,因為你在看這個專欄。
要設計一項運動給 A型人,這項運動是跑步。環顧身邊的跑友, A型人之多,差點以為 A型性格是跑步的先決條件。跑步適合 A型人,因為跑步有效率:快、有可量度的目標、有競爭性。

鍾意贏 跑步最適合
A
型人凡事要快,因為他們的時間表總是排得滿滿,約他們食飯,食飯之前和之後總有事情,遲到早退是例行公事。以運動量計,跑步一小時已覺得滿足,加上跑步不需要約朋友,節奏一氣呵成,冇半場休息,冇 Time-out,可完全配合自己的時間表。快靚正, A型人鍾意。
A型人要知道成績,最好是客觀成績,不是評判畀分。跑步是追求成績的最佳運動,因為數據多多,跑幾快、跑幾遠、跑幾多,全部都可以數據來解釋。世事很多時是混沌居多,唔清唔楚,跑步的數據則清清楚楚,全都是關於長度和時間, A型人可確實知道自己在進步或退步。

A
型人分分秒秒在跟人跟事競爭,最好要贏,跑步是最適合鍾意贏的人的運動,因為跑步者是跟自己競賽,不一定需要擊倒對手,只需要超越自己定下的目標。在 A型人密麻麻的時間表,抽到時間出來跑步,本身已是勝利, A型人望吓周圍同類人,他們公餘是飲酒和打高爾夫球,心裏已贏了。


跑步適合 A型人,我相信沒有人反對,不過以上幾個原因都是較表面,我想提出跑步適合 A型人較深層次的原因:跑步,特別是長跑,可讓 A型人暫時離開壓力。長跑不可能靠一鼓作氣死衝,長跑是龜兔賽跑中的龜,看似跑得慢,但龜會贏,而且是舒服的跑回終點。長跑者要懂得計劃和守紀律,這樣長度要用甚麼速度去跑,這一段跑快了,下一段便要付出代價,這因果關係萬試萬靈。跑步者偶爾要控制自己,明明此刻可以跑快一點,也要可去盡而不去盡。 A型人活在壓力煲中,長跑讓他們走出自己的軀殼,在一個無壓力的內心世界中看自己。

藉長跑反抗愛衝性格
運動未必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可能運動根本不應該是改變性格的工具。幾十歲人,改變性格談何容易。長跑者要接受身體的限制,要識接受,要識可去盡而不去盡,這情況 A型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常出現。
就是在長跑中, A型人可淺嚐非 A型人的世界─—做事速度不是以秒和分,而是以小時計算。從功利的計算角度看,可探索其他人內心世界,知己知彼,對 A型人來說也是一種歷奇。更大的 Bonus是, A型人可在長跑中遇上一件叫耐性的陌生東西。


蔡東豪 2012.6.15 逢星期五刊於《蘋果日報》

Saturday, January 30, 2010

「四點起身」的人生計算

近年多了人認識我之後,久不久有陌生人在公眾場合主動跟我打招呼,話題離不開兩個:我的文章和四點起身。文章寫得好與壞,我的態度是,你怎麼看我就怎麼樣,我只在意是自己的文字能否觸動到自己,因為我是自己文章的最忠實讀者。四點起身對我來說,卻是近乎一個社會責任,所以我必定花足夠時間去跟人討論這課題,希望盡自己能力令多些人認識到我對早起身的看法。
我看過一個調查,大部分香港人在凌晨十二點至一點睡覺,他們最記得是睇完無綫最後新聞報道上床。以香港人六至七點起身計,平均睡眠時間是六小時。
我跟平常人其實沒分別,每日最少要瞓六小時,即晚上十點前睡覺。十點前上床對許多香港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十點彷彿是人生最精彩的開始。我需要犧牲十點後的燦爛,這決定早已作出了,而且是一個經過計算的決定。

與「Me Me 麼麼」say no
假設你放工後回家吃晚飯,約九點吃完,十二點睡覺,即是你有三小時的個人時間。這三小時你會做什麼?我相信是睇電視、傾電話、執拾家務,俗語說:「Me Me 麼麼」。總之,時間過得很快,但說不出具體做過什麼。
我四點起身,七點離家去做Gym,同樣有三小時個人時間,但我早上四點至七點的三個小時跟晚上九點至十二點的三個小時很不一樣,因為冇電視睇,冇人同我傾計,冇「me me 麼麼」(不想嘈醒家人),有的是一片寧靜。我幾可肯定,大家同樣有三小時個人時間,我的時間比一般人更有生產力。我沒有過人本領,只是客觀環境消滅了一切可以分心的事物,迫使我集中精神做事。
四點起身的由來,是我發覺自己愈來愈忙,時間愈來愈不夠用,唯一解決方法是提高時間的生產力。每日只得幾小時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要令每一分鐘好使好用。四點起身不是貪得意,而是我經過計算的提升生產力方案。
許多人認為早起身憑着的是意志,我則覺得是習慣;天氣多冷,對我的影響也不大。曾經有中醫提醒我,身體四點的時候應該在休息,我的生活習慣可能令我特別疲倦,或者「習慣」的威力蓋過許多其他因素,我不覺得身體出現毛病。

爭取時間同自己相處
除了這些客觀因素,四點起身牽涉一項較深層次的主觀技巧——同自己相處。想深一層,其實許多人不懂或不願同自己相處。我認識的朋友中,不少人一天到晚都安排了事情,而工作和家庭的責任佔據了這些人的生命。上班時不停地開會,一靜下來會立即找同事度橋;回家同小朋友溫書,提醒自己要讀一份文件或看一個電視節目,每分鐘彷彿都要活得有價值。這些人害怕沒事做,因為他們不願或不懂同自己相處。

早上四點至七點獨處的時候,我聽到自己的聲音,這段時間我聽到自己讚、彈、鼓勵、打擊自己,我同時是我的良友和損友。同自己相處是要學的,起初的時候我不習慣,時間長了,無論幾忙,必定爭取這段同自己相處的時間。

我認識熱愛運動的朋友,大部分都是早起床。晨早做運動對身體好,加上空氣特別清新,對心情也有幫助。其實晨早做運動最主要動機是要兼顧工作和家庭,我們經常說笑,最理想的運動時間是,運動完後,回到家一刻家人剛起床。

我們要做好丈夫、好父親、好同事、好運動員,方法之一是早起身。

撰文:蔡東豪 Tony Tsoi / 2010.1.30 逢星期六刊於《信報》

Saturday, January 16, 2010

五日北京 = 前功盡棄

不管平日操得多勤力,停操多少時間會前功盡棄?我今朝有深刻體驗。上個星期一至五在北京,住在一間沒有健身室的酒店,晨早外面氣溫是零下15度,五日沒有運動。我早知事態不妙,精B約好星期日在陽明山莊喪跑2小時,心想自己不夠Fit,急忙今朝早操一課寶雲徑當作熱身。

寶雲徑全長4公里,全部平路,有樹蔭,容易跑。平時我和TC輕輕輕鬆鬆跑兩個來回 (共16公里)。最Fit 的一次是跑三個來回 (24公里) 後,仍有氣力可繼續跑。

在北京的五日,在乾燥兼低溫的天氣下東奔西跑,身心俱疲,飲食不適應兼不健康,周身不自在。我知道不可以隨便出戰陽明山莊,以為以寶雲徑作熱身,點之.....

算是跑了一個來回,但好勉強,索氣,小腿大腿由緊至痛,從起步到跑完都是在捱。還好,自己跑,不用累街坊。

運動原來是一項不對稱的交易 - 不停的付出,偶而懶惰一段時間,便要從頭再來。

Saturday, December 19, 2009

談「有用」

本欄上周面世後,收到的新知舊雨反應,當中不少是環繞着同一個意見︰高興見到你多寫文章,不過 (總是有「不過」) 希望讀到你比較「有用」的文章。本欄是關於運動,藉着我每年參加毅行者這活動,探討運動與人生各方面的互動,例如家庭、工作、朋友等。運動「有用」與否,對我來說無甚意義,因為運動是我人生一部分,我的人生觀包含了運動,不可能分割出來。或者可從另一角度看運動的「有用」程度︰為甚麼我熱愛運動,包括落場參與和從旁觀看?

運動是真實。買樓被迫要買發水樓,做大生意要衝破由官商勾結造成的壟斷,做小生意要面對政府的官僚及捱貴租。富家子弟可隨時獲頒最傑出CEO獎、大學榮譽學位等,但若要在運動場上揚威的話,他們要下苦功,要在同等規則下比試。運動是一種Meritocracy (能者居之) ─ 付出半斤才能得到八兩。

運動冇劇本。奧巴馬訪問中國,由扺達落機到回程上機的每一分鐘都依照事前的周詳計劃行事。奧巴馬見誰,吃甚麼,說甚麼,美國政府早已知道。我參加了十年毅行者,理應對這活動有一定的掌握,但我無法肯定下一年比賽能否完成,遑論創出佳績。奧巴馬曾透露,他最喜愛的電視節目不是CNN新聞,而是 ESPN的SportsCenter。

運動是男人的感情火山。我聽過這個真人真事故事:一對父子因小事化大幾年沒見面,93年多倫多藍鳥隊贏得美國職業棒球世界冠軍,父子都是藍鳥隊擁躉,兒子激動至想找人分享,他不知不覺地回家去,跟父親擁抱,大哭後大笑。這一年藍鳥隊祖卡特打出全壘打贏得比賽,我在多倫多Skydome內,跟隔鄰陌生男子相擁。我書枱上有兩個相架,一個擺放家庭照,另一個擺放我當日在球場影的相片。

運動有情。運動過程中,我們的行為會出現變化,例如平日 Type A族會忽然特別關心他人,甚至認為強者應幫助弱者。在山上,見到陌生人叫聲早晨是正常事,但在屋企大廈電梯內,大家就沉默是金。在運動中我們彷彿變了另一個人 ─ 一個好人。

運動可增廣見識。三人行必有我師,毅行者是四人同行。備戰與否,我星期日都一定行山,除了享受行山的樂趣,最享受是跟同伴「吹水」。想深一層,「吹水」就是行山樂趣的一大部分,就好像打完波去飲嘢「吹水」是指定動作。還有,我不懂得怎搭巴士上班,但我清楚麥理浩徑每一段的巴士接駁路線。

運動對手可以是自己。運動的目標可以是奪標、戰勝對手、參與、享受過程、完成比賽、做得比上一次更好。同一條毅行者賽道上,有數以百計的比賽在進行中,參與者各取所需。

難忘你的笑容
運動有尊嚴。2008年的毅行者,大熱門啹喀隊有隊員在比賽後段受傷,爭勝無望。領隊「將軍」認為只要受傷的隊員可以繼續行,就必須全隊四個人一起完成比賽,名次不重要。啹喀隊的支授隊伴着四名隊員浩浩蕩蕩一同走回終點,他們臉上流露出的是笑容,發出的是笑聲。終點前最後一段路,大家為啹喀隊夾道歡呼,There’s not a dry eye at the finish line。2009年毅行者不見啹喀隊的緃影,假如他們以後不再參賽,這就是我們對他們最後的回憶 ─ 啹喀隊永遠是毅行者冠軍。

我覺得運動「有用」,會繼續,同時藉着寫作去思考運動這回事。




撰文:蔡東豪 Tony Tsoi / 2009.12.19 逢星期六刊於《信報》

Monday, December 14, 2009

魏華星的跑道

Social Ventures ( www.sv-hk.org) 的 Francis (魏華星) 是新結交的朋友,推動社企有夥會傳染他人的熱心,原來有心之外還有力。本 Blog 剛開張便送上他的大作。Run Francis Run!

****

「跑」道 - 原刊於信報,2009年6月8日

長距離跑步,挑戰人類體能的極限、鍛煉堅定的意志。在漫長的跑道上,跑手往往能走進思考人生的空間、掌握尋找平衡之道。某程度上,長跑跟武術一樣,能令人達至修道的境界。

自1885年起,在日本京都,天台宗佛教的根據地比叡山,僧侶們承傳着一個名為「啓迪之路」的終極修練 – 在七年時間裏跑完42,400公里的路程。其中在第七年,僧侶更需要連續100天完成84公里,差不多等於每天跑畢兩個全程馬拉松,難怪他們都被稱爲「馬拉松大師」。不要說透汗運動服或長跑專用保護鞋,僧侶們除了只穿上簑衣草鞋,沿途還只會帶備蠟燭、經書和素食,直要把醫師、營養師和物理治療師氣個半死。百多年來,僅有四十六位僧人完成這「千日挑戰」的終極修練。

這種修練的目的是要僧人近距離面對死亡,而達到接近「佛」的境界。僧人説,在身體被推至極限的邊緣時,思想變得前所未有的清晰,而感官也變得異乎尋常的靈敏,據説完成這修練的大師更可聽到香灰掉在地上的聲音。

苦行僧的境界當然不是我們一般凡人能夠涉足,但跑步的感受與好處,卻是由初學者到老手都可以跟你講個不停。而衆多好處之中,筆者認爲最大的莫過於長跑的簡便性。世上再沒有一項帶氧健身運動比跑步更簡單方便,只要你有一雙跑鞋,毋需訂場約人,不管清辰或零晨,到街上跑半個至一個小時,讓運動嗎啡與汗水流遍全身,你就能精神煥發、有若重生。這也是筆者遇有不愉快或「腦便秘」的時候,最常用的「治療」方法。大清早起來到兩旁樹木的路徑慢跑,呼吸第一口清甜的空氣,既可感受與大自然天人合一的感覺,又可以體驗一下成功人士堅持早起鍛煉的氣魄。

除了肌肉、呼吸與習慣的訓練,長跑亦是繁忙都市人一個靈修自省的好機會。在漫長得有點沉悶的环境与狀态中,意念卻不自覺地集中起來,你會開始思考很多在營營役役的生活裏不會想到的問題。而筆者亦常體驗到單調的跑步頻率刺激着想像力與正向思維的時候,往往得出一些「跳出框框」的解決方案和點子。可能這就是一種靈性的修練吧。

42.195的衝擊

長跑比賽不容易完成,卻容易令人上癮。一般正式的大型長跑國際賽,如渣打香港國際馬拉松賽,都設有10公里、半程馬拉松(約21公里)和全程馬拉松(42.195公里)。初學者一般會先選擇10公里賽事作嘗試,可是一旦感受到萬人空巷的激動氣氛並且完成賽事,好像筆者的衆多友人一樣,都會不由自主地挑戰更艱難的賽事 。跑手們雖然都很難解釋那種「犯賤」的心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都覺得在穿越痛苦的過程裏,獲得前所未有的「過癮」感覺。

當今馬拉松的最快紀錄為2小時4分55秒,而前一百個最快的時間,大部分由肯雅及一眾非洲國家跑手包辦。可能是因爲長跑的可觀性較低,雖然擁有悠久的歷史,但比賽始終不能進入世界體壇的主流,論獎金,遠遠不及美網賽或高球公開賽;論榮譽,又不比環法單車賽。可是,馬拉松的包容性就讓「初哥」也有參與國際賽事、與世界頂尖高手同場競技的機會,付出自己最大的力量,享受着自己的42.195公里。記得在韓國一套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我的馬拉松」裏,患有自閉症的主角草原,排除萬難,成爲馬拉松運動員,靠的不只是衝破別人歧視目光、或滿足母親望子成「松」願望的目標,而是真正享受着跑步中靠近自然的節奏感。

死亡同意書的氣概

完成馬拉松之後,還有更大的挑戰嗎?答案是超級馬拉松(Ultra- Marathon)。超級馬拉松凡指所有比42公里更長的比賽距離,但常見的有100公里賽事與24小時、48小時定時賽。在這裏不能不提我們中國人的驕傲:林義傑。這位台灣同胞以堅忍與耐力,常在國際超馬賽名列前茅,今年更擊敗其他七國選手,在「第一屆世界四大極地超級馬拉松巡迴賽」奪冠。這場賽事艱險萬分,在簽過「死亡同意書」後,選手須接受橫跨戈壁大沙漠、智利寒漠、埃及沙漠與南極等四大賽區的挑戰。林義傑的氣概不僅僅局限在跑步運動上,他曾說過:「台灣缺乏主動創造國際事件的經驗;在國際賽事揚名,我們不是在讀別人的歷史,我們是在創造歷史。」今年九月,他將會以三個月時間橫越六千五百公里的非洲撒哈拉沙漠,再次讓世界驚嘆。更傳奇的是,身高只有一六四公分的林義傑,小時候因為天生個子小,進不了體育班,教練與父母都不贊同他練習長跑。他的驚人意志可見一斑。

筆者覺得長跑是衆多運動中最公平的一種,天賦的體格與技術含量不高,只要你有恆心堅持練習,你就能跑得更長、跑得更快。而且,無論你跑得多厲害,衝綫一刻都同樣是咬緊牙關、面容扭曲。這有點違反了今天功利社會所認同的「一夜成名」或「做夠上岸」慣性,但回頭看,人生難忘的經歷,不論成功與失敗,不盡是在充滿艱苦的「跑道」上堅持奮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