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12, 2014

做足80分


「做足100分」這廣告口號太深入民心,為了顯示過人拼勁,很多人甚至強調做多過100分。搏盡,已成為香港人生活一部分。當一件事變成普遍人接受的社會價值,沒有人質疑搏盡是否一件好事,搏盡尤如孝順、誠實等,屬於每個人時刻應遵守的美德。

試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起床是否已感疲倦?起床後做的第一件事是否睇手機?每日工作節奏是否從一件事撲向另一件事?最大問題是,你不覺得這是問題,因為身邊人都是這樣生活,你不覺得有權投訴,或感到有需要改變。做足100分,在今日社會環境太理所當然。

搏盡假設人擁有無限資源,先說時間,我們對時間從不客氣,永遠攞到盡,並且得寸進尺。一件工作未做完,便提早開始另一件工作。同一時間只做一件事,好像是落後於別人。精力也是有限,機器用得多會壞,維修的時候,我們感覺是浪費時間。

一件事做得好與否,跟我們怎管理資源,有很大關係。時間和精力,兩者其實存在分別,所需管理技巧不同。精力跟時間同是有限資源,不過精力耗用後,休息後可再搏過,精力是可重新恢復的資源,而時間一去即逝。造物主做人時應該沒預計人不停工作,休息後恢復精力,是設計的重要部分。

頂級運動員也會感疲倦,甚至比普通人更倦,他們知道恢復精力是需要掌握技巧。運動員跟普通人不同之處,是他們懂得休息。對,休息也要學,可從訓練中進步。身體不操勞,但心力交戰,精神緊張,一樣消耗精力。運動員須學習的,是輕鬆。

學輕鬆,談可容易。有些人處事從容,懂得輕鬆,能做足100分會感開心,做不足也不怪責自己,這些人是運動員的上佳材料。相反,有些人永遠在計較,視輕鬆為奢侈品,以做足100分為人生目標,我懷疑這些運動員生涯是否充斥着失望。100分很難,但有可能做到,不過付出代價是否合符比例,是一個需認真考慮的取捨。

在做足100分世界,我的人生座右銘,卻是做足80分。我不是包拗頸,我是有理論基礎。很多年前,我接觸到一個改變人生的概念:八二原理。人用兩成時間做一件事的八成,然後用餘下八成時間,完成這件事餘下的兩成。意思是,我們花最大精力於把一件本做得不錯的事,做到完美。這概念太震撼,從此我不再相信做足100分。

這是數學,如果我接受80分,不追求完美,每件事我只需要花兩成時間,其餘八成時間,我可以做多四件八成的事情。換句話說,做足100分的人只做一件完美事,我卻做了五件八成的事;或者更上一個層次,我只做一件事的八成,其餘時間用來休息


蔡東豪  刊於蘋果日報,金融中心版

Saturday, April 05, 2014

孱仔




在《明周》看到一篇文章,標題是「跑得多,身子弱?」這個問號是多餘,文章引用科學結論,證明運動多,少生病,是謬誤。生病不是指運動創傷,而是一般人都會患上的傷風感冒。醫生朋友曾告訴我,毅行者和馬拉松後一兩星期,不少參賽者病倒。未看這篇文章前,市井智慧解讀是,運動員比賽前「谷埋谷埋」,比賽後身體放鬆下來,容易生病。

好了,不用再依賴市井智慧,很多事情是有科學根據。這篇文章訪問威爾斯親王醫院醫生,加上引用外國研究,證明高運動量的人容易致病。家人和朋友大惑不解,這幾年我愛上耐力運動後,運動量大過普通人,但傷風感冒頻率比以前有增無減。好了,我沒問題,跑得多才是問題。

根據醫學研究,「谷埋」概念其實沒錯,運動員進行長課訓練或參加比賽,生理上產生壓力,不時出現各種勞損,身體為了應付這些額外壓力,顧此失彼,令整體抵抗力減低,因此增加患傷風感冒機會。換句話說,身體抵抗力是有限的,大量運動後果是「扯走」了部分抵抗力。一個明顯解決方法是,避免過分消耗體力。

文章訪問了精英運動員,這些經驗比普通運動員豐富的人,也經常生病,並異口同聲指出跑完保暖的重要性。很多人都知道,「冷親」本身不是一種病,但傳統智慧是,我們必須避免冷親,原因是體溫低,身體抵抗力下跌,患病機會又增加。體溫低增加患病機會,有大量醫學文獻確證,不信的話,問一下醫學朋友,傷風感冒高峰期是什麼季節,高峰與低潮的分別,隨時是倍數計。毅行者和馬拉松比賽全部是在冬季舉行,是傷風感冒高峰期,身體操勞加上體溫偏低,對身體抵抗力,是雙重打擊。醫生指,比賽後三小時,是高危時刻,運動員應立即抹乾身兼添衣。我參加過日本京都馬拉松,過終點後,工作人員第一時間為參賽者披上毛巾。

知道這些醫學知識,對我減低傷風感冒機會有沒有幫助?我認為沒有。保暖這方面我一直有注意,能做的已做了。至於不過分消耗體力這方面,卻談何容易。運動很多時是一個超越自我限制的過程,遇到限制後,想辦法超越,是運動精神之一。雖然運動員深明凡事有限制,但懂得何時停下來,少之又少。

我看完這篇文章的啟示是,知道不代表有辦法解決,不過知道總好過依賴市井智慧。文章訪問跑齡二十多年的何海濤,他對傷風感冒的經驗最可愛。他說近兩年沒患傷風,因為這兩年跑少了,多了時間寫作。跑友們明未?想減少傷風感冒最佳方法是,多寫作,少跑步。

蔡東豪  刊於蘋果日報,金融中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