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26, 2012

未知之素

清湯腩,燒味飯,椒鹽排骨,風沙雞,想起也垂延欲滴,享用之後會有一種滿足感,隔了一段日子又會突然想起這些味道,坐立不安食過想要番尋味。我是這些美食的粉絲,雖不至日思夜想,但我想不到有哪些情況會令我生厭。

若說享用大魚大肉會有一種負擔,相信大家都會明白這種感受。滿足感的背後常有一種壓力藏在暗角,看準時機便跳出來亂舞一番,提醒你最近又肥咗,運動又少咗,牛肉又話有毒素,雞肉又話有激素,食肉好似唔環保,食飽要力戰睡魔,在唔知可以點算好之下,最後還是肉罷不能。

最近有一種很有趣的變化,運動之後就是有不想食肉的感覺。不是刻意禁肉,或是相信運動後進食會連本帶利肥返晒,而是身體在告訴我想要享受一下素食的輕盈。用輕盈來形容,在文字上是詞不達意,因為輕盈不是用來形容素食,而是指運動後的一種狀態。運動後身體從高速運行中靜化,過程需要用時間慢慢進行,必須順從大自然的規律,沒有任何方法可把它縮短,每次我都順服地享受這cool down的過程。

運動後,心跳在緩慢的動作中仍急速跳動,快與慢同時間在體內出現,彷彿我可以站在慢的一邊,靜觀周遭的時間飛逝。汗水在身上湧流,隨著急速的心跳聲在慢步中沖洗身心的雜質,感覺到一陣清新涼意送上心頭。經運動後舒展了的筋骨,令我覺得所有動作都來得稱心如意,像卸下了裝甲般的輕鬆自在。可能是安多芬的美妙功效,這種像零負擔的狀態,帶來特別敏感的感應力,對四周的風向和溫度變化都能感受得到。靜化後的身心脫離自主模式與大自然更融合,心情從這刻被reset返回豁然的狀態。正所謂由內至外再倒返內的境界,有幸在我的世界裡感受到了。

我不懂素食,但食肉較難消化對身體造成的負擔,在運動後確實容易感覺得到。嘗過運動後的輕盈,我知道這狀態很脆弱,抵擋不了生活的塵俗洪流。得知運動後的一餐素食可以把這輕盈狀態稍稍延長,我找到生厭的一刻了。


運動後的樹葉看得翠綠,陽光茂葉樹幹層次分明,怎麼平日察覺不到?


Tommy Tan

Friday, June 22, 2012

身體與我


行山者須生活有規律,才可以行更多的山。

一場 NBA比賽結束,記者截停一名球員作簡短訪問,這類訪問內容通常空洞,講完等於無講。該球員早前受傷了一段時間,這場賽事是久休復出。記者問:休息有否影響表現?球員答:操練的強烈程度不能跟比賽相提並論,休息幾個星期的影響,是失去部份肺部容量,比賽時走上走落,他要孭上氧氣債。缺氧會影響腦部和身體的協調,因此,射球準繩度下降。球員強調這是小問題,三幾場比賽後,他的肺容量會恢復。

30
秒的訪問,有兩項出人意表的發現:一、我們稱球員為波牛,大部份學識低,這位球員在30秒內有條理地提供有意思和具邏輯的資料,提出氧氣債和射球準繩之間因果關係;二、這位球員對自己的身體有科學的認識──大部份球員會賴「手風唔順」。

運動員用科學管理身體
用科學態度了解自己的身體,是運動的重點,頂級運動員認真地以科學管理自己的身體。運動員的態度一定要科學,因為希望從科學實證中掌握到客觀的進步方法。對於頂級運動員,表現好壞不可能是關於運氣。

對於非職業,但希望認真一點的運動員,他們也可從運動的科學實證中找到進步方法。了解自己身體對所有運動員同樣重要,我甚至認為從運動中觀察自己身體變化,是運動的樂趣之一,我便是人辦。愛上運動之前,我跟大部份人一樣,對身體的認識一知半解,謬誤多籮籮,有問題時藥石亂投,糊裏糊塗地生病,糊裏糊塗地復原。那時候對我來說,身體是一件神秘的東西。

愛上運動後,我發覺運動是一個實驗場,因為運動提供大量數據作分析。以跑步為例,跑同一個路程,前段跑快一點或連續兩日跑,完成時間會否有差別?前一日飲了酒或多吃了,會否影響成績?有些少好奇心的運動員,可以從運動中多了解自己身體的運作,根據論點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客觀數據。

最需要了解身體,是受傷的時候,怎樣引起受傷?甚麼情況最痛?休息多久才可痊癒?受傷是了解身體的重要時刻,因為受傷後運動員感到不安,希望早日康復,這段時候發生的事情特別深刻。經過幾次受傷,運動員對身體累積寶貴的見解。為了避免受傷和加快痊癒時間,運動員一定要清楚身體運作,相信凡事有因,受傷不是天意。

越喜愛行山 生活越規律
一個行山前輩曾對我說,喜愛行山的人,是叻人,他這句話不是隨便講,其實甚科學。他的意思是,行山前睡得不好,吃得不好,上山時立即感覺到。為了行山,行山者須在生活中加入紀律,行山越多,生活越規律。懂得為身體而過檢點生活的人,當然是叻人。

頂級運動員經常花天酒地的例子不多,本地娛樂版見到甚麼爆房、夜蒲的運動員主角,離頂級甚遠。球隊班主看不起這些人,不是因為他們影響球隊形象,而是因為他們戇居,不懂得照顧自己身體,一世做不到頂級運動員。

蔡東豪 2012.6.22 逢星期五刊於《蘋果日報》

Saturday, June 16, 2012

A型性格運動

長跑者要接受身體的限制,要識可去盡而不去盡,這情況 A型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常出現。


你可能做過一些問卷測驗,顯示性格傾向,最容易分辨出,是你是否 A型性格人。 A型人個性急躁,永遠覺得自己被時間、別人、環境、工作等趕着跑。這些人是急性子,容易產生焦慮,永遠跟 Deadline競賽,而 Deadline很多時是自己設定。你身邊總有 A型性格的親戚朋友,其實,我估你本身就是 A型人,因為你在看這個專欄。
要設計一項運動給 A型人,這項運動是跑步。環顧身邊的跑友, A型人之多,差點以為 A型性格是跑步的先決條件。跑步適合 A型人,因為跑步有效率:快、有可量度的目標、有競爭性。

鍾意贏 跑步最適合
A
型人凡事要快,因為他們的時間表總是排得滿滿,約他們食飯,食飯之前和之後總有事情,遲到早退是例行公事。以運動量計,跑步一小時已覺得滿足,加上跑步不需要約朋友,節奏一氣呵成,冇半場休息,冇 Time-out,可完全配合自己的時間表。快靚正, A型人鍾意。
A型人要知道成績,最好是客觀成績,不是評判畀分。跑步是追求成績的最佳運動,因為數據多多,跑幾快、跑幾遠、跑幾多,全部都可以數據來解釋。世事很多時是混沌居多,唔清唔楚,跑步的數據則清清楚楚,全都是關於長度和時間, A型人可確實知道自己在進步或退步。

A
型人分分秒秒在跟人跟事競爭,最好要贏,跑步是最適合鍾意贏的人的運動,因為跑步者是跟自己競賽,不一定需要擊倒對手,只需要超越自己定下的目標。在 A型人密麻麻的時間表,抽到時間出來跑步,本身已是勝利, A型人望吓周圍同類人,他們公餘是飲酒和打高爾夫球,心裏已贏了。


跑步適合 A型人,我相信沒有人反對,不過以上幾個原因都是較表面,我想提出跑步適合 A型人較深層次的原因:跑步,特別是長跑,可讓 A型人暫時離開壓力。長跑不可能靠一鼓作氣死衝,長跑是龜兔賽跑中的龜,看似跑得慢,但龜會贏,而且是舒服的跑回終點。長跑者要懂得計劃和守紀律,這樣長度要用甚麼速度去跑,這一段跑快了,下一段便要付出代價,這因果關係萬試萬靈。跑步者偶爾要控制自己,明明此刻可以跑快一點,也要可去盡而不去盡。 A型人活在壓力煲中,長跑讓他們走出自己的軀殼,在一個無壓力的內心世界中看自己。

藉長跑反抗愛衝性格
運動未必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可能運動根本不應該是改變性格的工具。幾十歲人,改變性格談何容易。長跑者要接受身體的限制,要識接受,要識可去盡而不去盡,這情況 A型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常出現。
就是在長跑中, A型人可淺嚐非 A型人的世界─—做事速度不是以秒和分,而是以小時計算。從功利的計算角度看,可探索其他人內心世界,知己知彼,對 A型人來說也是一種歷奇。更大的 Bonus是, A型人可在長跑中遇上一件叫耐性的陌生東西。


蔡東豪 2012.6.15 逢星期五刊於《蘋果日報》

Wednesday, June 13, 2012

星光下的約定

在蔚藍色的長空下奔跑,呼吸太平洋海風吹送的氣息,心廣神怡煥發神采,毅行者正在麥徑的第一段出發,迎向一百公里的遠征,一年的期盼興奮莫名。鏡頭一轉站在峻嶺之巔,環抱西貢沙田美景左右逢源,在馬鞍山頂盡領風騷,橫切於疾風中向下飛馳,如此的快感正是斜陽下的第四段。

毅行者離開西貢向巿區的獅子山進發,身體開始疲憊意志仍然旺盛,目光一轉瞧向針草帽,也漸漸遠離巿區的繁華燈光。剩餘的興奮被里數迅速磨滅,感官也突然歸於平靜,毅行者要進入遼闊的寂靜領域。

四人一隊的隊形,是毅行者一直提倡的重要理念,也正是毅行者獨特之處。然而,在漫長的一百公里,隊員之間總有若即若離之時,此刻正要考驗彼此的信任和黙契以力保隊形。尤其在黑夜裡的草山一段,隨著體能和意志的消耗夜色顯得蒼茫,腦袋開始用影像來代替邏輯思維,日間的情境褪色得有如前塵往事。在寂靜不見盡處的水泥路上,兩旁的叢林黑影興風作浪,四週單調一色彷彿原地踏步,孤寂作祟很容易胡思亂想,獨行俠當心被寂靜呑噬,動搖意志沉沒於第七段。

穿越了草山的黑夜,毅行者隨即登上第八段的大帽山,叢林樹影從夜色中退下,換上全天幕的夜空。走過山路後攻頂在即,夜光影照下的水泥路徑,通往山頂之處迂迴陡峭功架非凡,我不敢直望唯恐臨陣退縮。刻下只好低頭,凝視雙腳的蠕動,埋頭寸歩登上大帽山頂的天文台。

夜欄人靜處,我仰頸深呼吸想要鼓勵自己,定一定神再次讓雙眼聚焦,看見漫天星宿星移月動,而星空下那遠處有一個身影,這個畫面一直在我心裡。每一年,精B只有這一刻在夜空下走過這條路,路的盡頭有一道鐡橋,無論情況如何我們不見不散,集齊四人一同左轉奔向check point

每年準備毅行者,都會從一個時間目標開始想。這年在我腦海浮現出來的是這幅畫面,隨著時間的進化,我們曾於清晨在此奔向太陽,也曾於夜半在此追趕月影。201211月的某夜,大帽山頂天文台前的一道鐵橋,星光下的約定, 不見不散 


Tommy Tan

Sunday, June 10, 2012

250公里的夢想


魏華星(左)將與友人首度參加名為 Gobi March的徒步戈壁沙漠賽事。

版主蔡東豪小休一周,今期由即將參加戈壁沙漠250公里徒步賽的「毅行者」、香港社會創投基金( SVhk)創辦人兼 CEO魏華星代筆。《金融中心》版仝人,祝願魏華星順利完成賽事,凱旋回港。
炎炎夏日,在白天40 c、晚上3 c的沙漠步走七天,完成250公里的路程,會是怎樣的感覺?筆者與友人首度參加名為 Gobi March的徒步戈壁沙漠賽事,(如能安全歸來)617日便可完成,與其他人分享感覺如何。
為乜?人們喜歡簡單的方程式,容易對號入座:中年危機?生活苦悶?工作再無挑戰?要證明自己?腦筋有問題?或發現絕症?未嘗耐力運動的朋友就總是不會相信,有時候,挑戰就是為了享受挑戰。十公里的跑手,慢慢就會嘗試半馬、全馬;參加毅行者的,每年總想再挑戰更短時間。可能已跑過十多年馬拉松、八次毅行者,是時候來一次終極挑戰。

帶上眾人的夢想
除了大會供應的清水補給,參賽者需要全程自行背上最少10公斤的物資。大會規定攜帶物資30大項,缺一不可,檢查不通過即被停止賽事。吃的,都是一些輕而高能量的食物,如即食麪、果仁、高能餅或經特殊處理並完全脫水的晚餐等。不夠怎辦?參賽者可以選擇多帶,但「用者自負」,故選手寧願回來才慢慢享受。
極地的氣候難以模擬,只能盡量在香港多負重練習,也因此,在練習的過程中「重新」走遍香港、發現香港,亦對距離感有了新的概念,例如環繞香港島一遍也只大概30多公里;由尖沙嘴出發,徒步走到深圳皇崗口岸,約48公里,大概11小時。沿途經過充滿遊客的鬧市、果欄和古廟等古物古蹟、鄉郊小村等等,才發現,香港小小的地方,其實充滿多元的景致、市貌。
用一雙腿走出的路感受更深,以往坐車匆匆經過的地方,在慢慢走過的時候才能有時間細心欣賞、享受。這不是人生嗎?點滴的經歷往往比終點的榮譽更值得回味。
參加戈壁沙漠賽事,除了是一個個人夢想和挑戰,也同時希望演示給孩子和身邊朋友:為理想奮鬥,縱使看起來難以達到,一步一步地走,也是有可能達成。在為香港社會創投基金的社會創新善功籌款的同時,也在友人間收集「夢想」,帶到戈壁。

35
萬步的挑戰
到目前為止,收到近百個夢想,除了一位友人的爸爸寫上「中六合彩」外,大部份夢想都是為家人健康、開心生活;也有不少為更美好的世界而期盼,確令筆者動容。雖然有點重,但會堅持把朋友的心血帶上,肩負全程。希望腳下每一小步都能成為一篇禱文,把全程35萬步,與朋友、社會、世界分享。
按:夢想中六合彩的世伯,其實心裏更希望病重太太的痛苦減緩,會把此寄盼一併帶上。

簡介:成立於2007年的香港社會創投基金 SVhk, www.sv-hk.org),由魏華星創辦,是民間組成的社企基金,旨在為本地社企提供資本及其他協助,幫助社企成長。 SVhk過去參與把世界知名社企「黑暗中對話」帶來香港。

魏華星

蔡東豪 2012.6.8 逢星期五刊於《蘋果日報》


Friday, June 01, 2012

珍惜

Terry Fox
30年前的景象,恍如昨天。我糊裏糊塗到了加拿大安大略省,做一個留學生。那時候打開報紙和扭開電視機,都見到一個年輕人,他只有一隻腳,每次見到他,他都在跑,有時候有很多旁人為他歡呼,有時候他孤單一個人跑。他的故事令我着迷,這是我對加拿大最早的回憶。

Terry Fox
18歲的時候患了骨癌,右腳膝上6吋被切去。 Terry Fox有一個夢想,希望世人能夠找到醫治癌病的方法,他有一個具體計劃為癌病研究籌款,是跑過加拿大,由東跑到西,全長約8000公里。他打算每日跑42公里,這個旅程叫「希望馬拉松」(Marathon of Hope)

一條腿跑 為癌病研究籌款
開始的時候,無人識 Terry Fox,隨行只有一個朋友,他一路跑,一路多人關注,傳媒開始報道。到了魁北克省, Terry Fox的長跑成為全國新聞,安大略省準備就緒迎接 Terry Fox Terry Fox跑到多倫多,已成為國際新聞,在市政府廣場萬人空巷場面,是希望馬拉松的高峯。
Terry Fox
離開多倫多不久,癌病復發,81628日去世,只有22歲。他跑了143日,共5400公里。全球為 Terry Fox去世哀悼,加拿大全國下半旗致哀。希望馬拉松沒有停下來,過去30年, Terry Fox基金為癌病研究籌了5.5億美元。每年舉辦的 Terry Fox Run是全球最多人參與的長跑活動之一。

這麼多年,男女老幼都被 Terry Fox的故事吸引着,因為看着他跑,準確一點,一步一拐拖着身軀前進,我們看到一個比自己少一隻腳的人,在克服一個難以置信的困難。這個人不是為了出名,不是為了錢,他只想多些人關注癌病。萬千目光下, Terry Fox不表露痛楚,不談犧牲,更加沒提及自己的不幸,他只想做一件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


我喜歡香港截肢運動員馮錦雄對長跑的態度:「有困難就要克服,只有一隻腳我都會繼續跑。」跑步對馮錦雄的困難,普通人不容易理解,馮錦雄寫《我要跑起來》記錄他跑步歷程,是為自己及有相同遭遇的人而寫。平實的文字顯露長跑者的內心,沒有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的激情,都是關於長跑點滴,馮錦雄的心路,大概所有長跑者都能產生共鳴,唯一分別是長跑者比他多一隻腳。
                                                                      
                          
《我要跑起來》,馮錦雄著,青森文化。  
截肢毅行者 意志源自隊友
毅行者對於馮錦雄來說困難更大,上山落山,崎嶇不平的山路,我不敢想像100公里對60歲截肢者造成的痛,但馮錦雄更有興趣談他跟隊友之間的關係,其中一個是一同走過30年的妻子,也是馮錦雄──及讀過這本書的人──心中的另一英雄。明顯地,馮錦雄的毅行者意志很大程度是源自隊友之間的信任和支持,而妻子等於隊友這配搭令毅行者變得更有趣。


2011年毅行者我覺得行不下去,剪帶退出的時候,原來在另一個山上0400隊奮勇前進。0400隊意志沒動搖過,特別是馮錦雄,他只在想,仍可以跑,為何不珍惜每個機會?我聽後何止慚愧,看過馮錦雄這本書,我怎可能談甚麼剪帶掛靴?我也要跑起來。

蔡東豪 2012.6.1 逢星期五刊於《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