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30, 2012

終點

哥斯達黎加的阿凡娜海灘被譽為小夏威夷,不少滑浪發燒友慕名而來,但這一日天色有異,本地人形容個天好似好嬲,平日打躉的兒童和滑浪者不見蹤影,除了維安娜(Rhiannon Hull)和她六歲兒子 Julian。

維安娜到達哥斯達黎加只有六星期,她搬到這裏出任當地幼稚園教師,她跟小兒子先來,丈夫和大兒子遲一點來。維安娜 33歲,在美國被譽為美國田徑之城的俄勒崗州長大,在這裏,小腿肌肉是 Fashion Statement。維安娜大學年代參加田徑隊,同學都記得她是出色跑手。

生死關頭 力量不可置信
畢業後,維安娜結婚生仔,仍每日早晚跑步,有時候會參加馬拉松,近年愛上瑜伽,考取瑜伽教練資格。在維安娜身高 5呎 2吋、體重 100磅身軀下,藏着每一吋是肌肉、競爭心、毅力。維安娜在哥斯達黎加朋友不多,跟 Julian相依為命,這一日她察覺不到阿凡娜海灘的兇險。下水後不久,維安娜母子被浪捲出大海。

我們都聽過普通人在生死關頭發出不可置信的力量,這些不是傳聞,真有其事。 2000年一個身高 5呎 7吋美國人為救 6歲鄰居,用手托起一部車; 2006年一個加拿大女人跟北極熊搏鬥,讓她的兒子脫險。這些事情有科學根據,科學家稱之為 Hysterical Strength,人在生死關頭可以發出難以想像的力量,或抵受難以想像的痛楚。這些力量不能隨意發出,托起汽車的男人事後想再做一次,但怎托也托不起。原因是人類腦部指揮身體儲存能量,這些儲存能量不輕易使出。腦部知道發出這些力量有沉重代價,而代價是可能受傷和疲倦,因此把這些力量收藏起來,甚至不讓身體知道擁有這些力量,只在生死關頭發出。

假如力量是有儲備,在必要時腦部可指揮身體去使用儲備,我們能夠用出這些力量的條件是,要知道終點在何處,因為腦部知道這道力是迫不得已才會發出來,況且儲備力量是有限的,腦部需要知道幾時可以停。托起汽車的男人和跟北極熊搏鬥的母親,兩人的終點是見到小孩脫險,過了終點,這力量會消失,因為腦部知道情況不再危險,是時候停。

為救愛兒 母跟怒海搏鬥
兩個滑浪者路過海灘,看到遠處好像有人在海中心遇溺求救,遇溺者離岸約 130呎,他們爬上滑浪板出海看清楚。

遇溺者自然反應是推開纏在身上的東西,但維安娜緊抱的,是一件 45磅重,她一生最寶貴的東西,她非但沒有把他推開,在大浪中她把 Julian托上水面。還有 60呎,滑浪者清楚見到維安娜氣力不繼,每次 Julian升上水面後,維安娜沉落水底,然後再用力把 Julian托高。

還有 20呎,滑海者見到維安娜把 Julian推向他們, Julian事後記得媽媽捉住他的腳,慢慢放開,滑浪者捉住 Julian,把他放上滑浪板。 他們距離維安娜不足 10呎,滑浪者轉頭去救她的時候,她不見了。維安娜的 Hysterical Strength用完了,因為她過了終點,她最寶貴的東西抵達安全地方。兩日後,維安娜屍體尋獲,據當地人估計,她跟怒海搏鬥了 30分鐘。家人為紀念維安娜,成立了維安娜基金會。

蔡東豪 2012.3.30 逢星期五刊於《蘋果日報》

Saturday, March 24, 2012

Not Quite向下爬

今次組團參加京都馬拉松的跑手,除了精 B,還有 KC。 KC是香港和海外鐵人賽常客,不時伴隨我們練習,我對他的耐力有點認識。賽前談到馬拉松完成時間目標, KC說他的目標是 4:30過外。 KC說話穩重,我覺得奇怪,他最佳時間是 3:40。 KC解釋他備戰訓練不足,因此把目標定得較慢,他說:「我好想參加京都馬拉松,但我想跑得開開心心,不想受傷,不是每一次跑都要搏到盡,可以每一次用一個不同的心情去跑。」 KC最後跑 4:40,跑完之後容光煥發。

京馬是我第三個馬拉松,對於馬拉松的學問,仍在摸索中。過去幾個月,經歷毅行者剪帶和渣馬撞牆,渣馬之後練得不夠,跟隊友事先張揚,不要理我,我自己跑,更不要跟別人玩牙骹戰。 KC一番話一直在我腦海中。

第一次參加海外馬拉松,到陌生地方跑,盡自己一分力紀念 3.11,所有因素都令我心情特別興奮。一路跑感覺很舒服,空氣清新,最忙碌是雙眼,不停欣賞風景和兩旁熱情打氣的市民。我粗略計算, 42公里賽道中,加加埋埋,不超過五公里是沒有市民在旁打氣。

輕鬆跑京馬 過終點風騷
我沒有刻意理會時間,感覺上跑得好爽,時間上好像是慢了些少,但我不大在意,我在想 KC的說話,我最希望可以輕鬆開心跑畢全程。過終點時間是 4:16,是三次馬拉松最慢時間。

個多月前渣馬撞牆,最後兩公里行多過跑,過終點時感覺是想死,跑完之後在維園講多句說話都無力,只想回家。今次過終點時個人好 Fresh,好風騷,不停搵人傾偈,跑完後還拉隊去拉麪小路擦拉麪。附相是在 35公里鴨川末段影的,我仲有閒情擺個「莊曉陽甫士」。

跑完我計數:渣馬跑到想死,時間是 4:06,個多月後,京馬跑得輕鬆愉快,時間是 4:16。感覺上跑得舒服,原先我以為跑快了,原來舒服是因為跑慢了。無意中我實踐了 KC的哲學,誠實地顧及自己的狀態,誠實地跑屬於自己的馬拉松。最清楚自己狀態的人是自己,比賽時間受狀態或其他因素影響,勉強無幸福,跑慢一點真的海闊天空。

退後半步 感覺可以很美
我當然不是鼓勵跑步者不去挑戰自己的極限,挑戰極限是一種神奇的感覺,很多時不去挑戰極限就不清楚自己的極限在何處,但時時刻刻挑戰極限是很辛苦的。有些時候,特別是外部環境不配合的時段,例如狀態不夠弗,可以選擇不挑戰極限,退後一步半步,原來感覺也可以是美麗。

李天命提出過「向下爬哲學」,大意是能上到某個位置而不上,刻意不達到極限,甚至退後。向下爬是大智慧,需要不平凡自知之明的能力,我未夠功力領略。未夠班之前,不如點到即止的淺嘗向下爬滋味,以不挑戰向下爬極限的心態去實踐向下爬。我還是喜歡 KC的跑步觀,不是每一次都要搏到盡,可選擇每一次用一個不同的心情去跑,最緊要開心。

蔡東豪 2012.3.23 逢星期五刊於《蘋果日報》

Saturday, March 17, 2012

京都馬拉松


跑手為 3.11地震一周年默哀一分鐘後,京都馬拉松開始。比賽起點是在體育館內,這感覺很好,過往從電視看到奧運馬拉松比賽,起點和終點都在體育館,剎那間有落場參加奧運的感覺。這日藍天無雲,天氣清凉,是完美跑步天氣。我和二萬名跑手,胸前掛着「沒有忘記 3.11」的號碼布,踏上首屆京都馬拉松的賽道。

熱情打氣 全程好 High
多年來我透過莊曉陽的文字,遊歷全球馬拉松賽事,賽前的馬拉松嘉年華會,比賽時市民夾道熱情歡呼,市民自發的表演和準備的食物,我都很熟悉,只是未曾親歷其境,今次是我第一次參加海外馬拉松。寫這篇文章前,我提醒自己不要處處跟香港的渣打馬拉松比較,講得多好悶,莊曉陽大聲疾呼這麼多年,香港主辦單位我行我素,加多一把聲音又如何,不如專心欣賞人家的美麗。然而,完全不比較不容易,畢竟我處男下海,聽過是一回事,用自己雙眼雙腳去感受是另一回事,這感覺震撼。

京都人如此熱情,男女老幼,站在路邊,站在騎樓屋頂,站在學校商店前,在大街小巷與佛寺前熱情為跑手歡呼。經過仁和寺前,幾十個和尚為跑手打氣,我不會忘記這一幕。我個仔在學日本太鼓,我特別留意沿途太鼓表演,起碼有十隊,不少由孩子組隊,還有其他表演,例如 Marching Band、美式 Cheerleading、日本民族舞、拉丁舞等,太多,不能盡錄。一張張笑臉,一個個熱情打氣, TC說,感動到一步唔敢行,成身硬晒都要笑着跑(成身硬晒他都跑 3:49),我就全程好 High。

用腳步送上心意
香港人很清楚日本人體貼的服務,不能跟香港人相比,但有一件事不能不提。沿途見到不少警察站崗,很奇怪,警察都是面向外,用背部對住跑手,我說笑形容他們在小便。後來我問熟悉日本文化的跑友,他解釋日本警察不想正面對住跑手,令跑手生畏,他說在日本街上也不會經常見到警察,不想市民感到威脅,這種含蓄真的無話可說。我想起渣馬心口有個 Marshall工作人員的嘴臉,遲些我以這些工作人員為題寫篇「渣馬的路西法效應」,唉,不多說了。

在海外參加馬拉松的主要樂趣,是大班人吃喝玩樂,精 B四人,加上老婆,朋友包括主席盧先亞,本報長跑健筆盧峯夫婦和來自澳洲的攝影師 John,餐餐十幾人開飯,口水浸死人。

在歡笑背後,我沒有忘記京都馬拉松的意義,是紀念地震一周年。近年全球大城市以馬拉松來塑造都會形象,京都在這歷史一日,向全世界高呼,多謝你們關心,我們已站起來。如盧峯說,兩萬個跑手,包括幾百個香港人,不僅是要考驗鍛煉自己,更希望用實際行動,用有力的腳步為 3.11災區和災民打氣,為他們送上心意。我拿走的比付出的多,今次馬拉松過程中,我有特別領悟,主席聽到噴飯:「你又有乜 X嘢呀。」下星期談。

蔡東豪 2012.3.16 逢星期五刊於《蘋果日報》

Wednesday, March 14, 2012

3.11京都

今日我起程去京都,準備參加 3月 11日京都馬拉松。多年來從莊曉陽的文字認識外國馬拉松盛況,我將身歷其境,下周向讀者報道。我第一次參加海外馬拉松,選京都原因很簡單,是因為 3.11,是因為京都。

2012年 3月 11日是日本東北地震一周年,香港人都被這世紀天災觸動過,我的感受特別深。我工作的公司依賴日本進口物料,地震後的一個星期,我活在惶恐中,日本夥伴音訊斷斷續續,我公司運作差點陷入癱瘓。從災難中,我近距離目睹日本災後重建的決心,更重要是可領教日本的商業倫理。地震後四個月,我不理家人勸告,飛去日本,我從傳媒聽了看了很多關於救災的新聞,我要親眼看。


以馬拉松為日本打氣

每次到日本開會,總會帶一些禮物,這次我沒帶禮物,我帶了五個字。同事的太太精通書法,她幫我寫了「患難見真情」,我親身把這五個字交給日本夥伴。一場天災,我深深感受到日本人在患難中怎對家人、朋友、鄰居、商業夥伴;我深深感受到這五個字。

我認識的日本人,沒陣腳大亂,沒趁火打劫,在災難中以最專業態度去維持正常運作。他們沒要求特殊對待,更加不需要外人可憐,不停以行動表達這一點:我們會做好我們的工作。我參觀其中一間受創工廠,震後工廠運作停頓,他們要派一隊人視察受損情況,工廠內有洩漏化學氣體,沒有人知道有多危險,這隊工作人員在入廠之前,影了一幅相,相中人沒畏懼。我想起沙士期間香港的醫務人員─—這是我份內工作,捨我其誰。

京都第一次舉辦馬拉松,選 3月 11日以長跑來振興災後日本,以運動來紀念歷史一刻,我一定要去。我去過京都一次,去之前我讀過不少關於京都的資料,以為做足功課,但去過之後,覺得自己渺小。京都是一本巨著,我看了一兩頁,而且這一兩頁也不完全看得懂。這次去我再沒對自己有特別期望,京都這部巨著讀得幾多就幾多。


用雙眼雙腳欣賞京都

從盧峯的文字知道,我將會先跑到橫川,跑向崗山和渡月橋,然後途經仁和寺、金閣寺等大量古建築物,終點設在平安神宮的紅色鳥居。京都 42.195公里的風光,聽上去已經令人神往,我有機會以雙腳和雙眼去欣賞,實在興奮。

到海外跑馬拉松吸引之處,是可順道旅遊,老婆喜歡京都,隨行做啦啦隊。跑完馬拉松,要款待一下自己,訂了一晚入住俵屋。這間京都最出名的古老旅館,是喬布斯生前的最愛,據聞他去世前幾個月也特地到京都入住俵屋。官方歷史記載上喬布斯從未到過中國,但他是日本的常客,特別鍾情京都。

3.11是龐建貽結婚好日子,我跑過京都寺院前,會為他倆祝福。



蔡東豪 2012.3.9 逢星期五刊於《蘋果日報》

Tuesday, March 06, 2012

奇蹟



能夠努力地跑一個半馬對以前的我是壯舉,能夠用心跑完一場馬拉松對我來說仍然是個奇蹟。

我算是飛行常客,對乘坐飛機的各樣運作技巧我可以扮專家。然而,每次看著飛機推進機翼振動,窗外景緻傾斜開始離地爬升,直到衝上雲霄的一刻,我仍然驚歎不已,這樣的一樁事對我來說是不停發生的奇蹟。

我有太多的事情不知道,我看見的我不敢相信,聽見的我一知半解,然而習慣了這個世界,對身邊的事情總是淡淡然的沒甚麼感覺。 這種冷漠限制了我的思維,對事物的萬般可能性保持距離,人也變得乏味。學習跑步之後,漸漸我開始用心感受一些似是平凡但卻是奧妙的事情。

我喜歡以古代人的心情靠著飛機窗旁想著遨翔的奇妙,在衝出雲端之際,霋時間感覺自己像是很勇敢。我想我不會完全明白飛機的原理,如同我的身體或是我的能耐。放開自己用心感受,我情願相信每次跑完馬拉松都是勇敢的奇蹟,多於是因為努力和堅毅的甚麼正果。

42.195公里,是一件事發生之後,很難回想怎樣完成,卻又令人回味的事。能完成一塲馬拉松似是離開了我的常識,努力或許只充當了整件事情的一小部份,其餘的似是不能確定的因素或是許多的偶然和恩典 ..... 成為了奇蹟。

日本,記念311,京都,精B,首個海外馬拉松 ..... 種種的偶然,似是要吿訴我們一些什麼。311喚醒我對日本的一些親切感,與他們一起跑步用心感受這事和情,令人覺得跑這感覺真好。我想就這樣一直跑到終點。

再次,我坐在機翼旁,靜待另一個奇蹟的發生,於三月十一日的京都馬拉松。





Tommy Tan

Saturday, March 03, 2012

拉筋隨意



本欄文章主要談感受,通常我拿起筆就寫,但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很少如此勤力,看了一篇又一篇相關資料,包括深奧的研究報告,因為我真的想知道問題的答案;問題是,運動前應否拉筋?

以跑步為例,拉筋與否是一場永不休止的辯論,有些人視拉筋為不可或缺的跑前準備,會花上十多二十分鐘拉筋,跟跑步的時間差不多。也有人不拉筋,話跑就跑,例如村上春樹便以不拉筋為榮,他跑了 25年,從未因跑步受傷。我識人中間落墨,認為跑前拉筋無用,應該跑了 10分鐘,熱了身之後,肌肉和關節進入運動狀態才拉筋。試問四周跑友關於拉筋,反應會是頗激烈。

有說防受傷 有說添疲勞

拉筋的醫學根據,是拉筋令肌肉纖維鬆弛及增加關節活動範圍,使身體增添彈性,運動時減低受傷可能性,這一點大部份人無異議。聽起來合情合理,拉筋應該有百利無一害?又不是。
多項研究指出,運動員比賽前熱身時間的長短對比賽表現成反比,即熱身時間越長,比賽表現越差,因為運動員過量熱身後會疲倦,甚至受傷。熱身時間幾長才算合適,研究沒解釋清楚,總之太多不妙。

假如拉筋時間跟比賽時間掛鈎,短跑運動員比賽,跑不足一分鐘,應熱身多長時間?《紐約時報》去年一篇文章《 To Stretch Or Not To Stretch》指,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和 European College of Sports Sciences去年發表正式聲明,建議運動員比賽前不應拉筋,原因正是賽前拉筋有可能增加疲勞和受傷可能性。 TC說過去幾十年,拉筋是對或錯,結論如鐘擺,一期是對,一期是錯,這一期應該是錯。

我反而有興趣從心理角度看拉筋,自己便是人辦。老實說,我懶拉筋,一個人跑的話,郁幾下就開始跑,但跟喜歡拉筋的朋友一起跑,跑前我就一齊拉筋,人家拉多久我就照跟,原因可能夾雜着唔執輸和唔衰得心態。

身體偏硬 跑步更有效率
跟人家一齊拉筋卻出現一個問題,是我的身體很硬,屈身向下雙手不能接觸到腳,見到人家身體柔軟,好似體操運動員,做出的姿勢似瑜伽多於拉筋,在旁邊的我感到自卑。心裏難免在想,人家做到,我做不到,一定是我有問題。

關於身體柔軟度,我也翻查過資料,身體柔軟程度是天生,跟基因關係最大。再者,有運動研究員指,柔軟程度跟跑步無甚關係,身體太柔軟對跑步其實不好,身體偏硬的跑步者其實最有效率。
話雖如此,見到人家做到一些他們認為是必要的拉筋動作,我在旁邊惟有側側膊假裝做其他動作,心裏不大好受。

我對拉筋的結論很簡單,隨意吧,閣下認為拉筋有益,拉完之後個人舒服一點,盡情拉吧。認為拉筋可能會產生負面心理影響,或者是簡單的懶,就不用拉。運動時不好彩受傷的話,千萬不要怪責自己不拉筋。

蔡東豪 2012.3.2 逢星期五刊於《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