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26, 2010

最純潔的運動


我對划艇這項運動一直頗感興趣,緣自十多年前我讀過由David Halberstam撰寫的The Amateurs,此書被譽為有史以來最佳體育書籍之一。這本書的副題把我吸引着︰「What drives these men to endure a physical pain known to no other sport?」划艇是一項付出跟回報不成正比的運動,划艇運動員無名無利,關注划艇比賽只有一小撮人,屬於徹頭徹尾的非職業運動,但運動員要經過不為外人道的心靈和肉體磨練,他們憑着什麼信念去堅持自己的理想?我一口氣讀完這本書,並慶幸自己認識到這項可能是最純潔,擁有崇高精神領域的運動。

讀得心花怒放

最近我讀了另一本關於划艇的書,書名是The Amateurs的延續 ─ The Last Amateurs,副題是「To hell and back with the Cambridge Boat Race crew」,作者是劍橋大學教師Mark de Rond。在英國,所有人都知道「The Boat Race」是指每年3月舉行的牛津劍橋划艇比賽。嚴格上這是一場兩間大學的牙骹戰,自1829年起每年舉行,每年有逾一億電視觀眾收看。牛橋划艇賽其獨特之處是,它只在乎一件事︰贏。這項比賽沒有第二名,沒有雖敗猶榮這回事,全世界只關心誰勝出。想不到划艇這題材可寫出這麼多好書,這本書令我讀得心花怒放。

The Last Amateurs講述2007年牛橋划艇賽,作者獲劍橋划艇隊批准做採訪,從訓練營開始加入成為一分子,隨隊員一同起居飲食,以零距離觀察這一年來划艇隊的汗與淚 ─ 所有划艇運動員都能理解我所說,這項運動出現最多的,是汗和淚。

划艇不是講求最快最強,即使把幾位全世界最頂尖划艇手放在一起,假如大家是貌合神離,最終可能一敗塗地。划艇講求隊員之間的默契和信任,而划艇的速度取決於節奏,每一位划艇手都致力達至一個不自覺的和諧境界,他們稱之為Flow。要達到Flow境界,划艇手需要完全融入在運動中,令個人和划艇水乳交融,感覺到無重狀態,但所有事情在自己掌握之內。跑步也可令人進入似在飛的無重狀態,不過相比跑步,划艇之難處是需要全隊成員達致Flow境界。

又合作又競爭

2007年劍橋隊成員來自四個國家,包括五位曾奪得奧運獎牌,其他全是世界級划艇手。有趣的是,年紀對划艇這項運動並不是障礙,心智成熟反而是一項優勢,這特點跟毅行者相似。這麼多高手聚在一起,產生出來的除了是堅忍經驗,還有意想不到的自私自利、自信不足、互相猜忌。

訓練營開始的時候,有機會為劍橋隊出賽的成員有三十九人,最後只能有八位划艇手和一位舵手出賽。在差不多一年的訓練,三十九位自尊心和鬥心爆棚的人朝夕相對,一方面要向教練和隊友證明自己比其他人優勝,另一方面要和可能是敵人的隊友合作無間,箇中的大小故事高潮迭起,相比之下《溏心風暴》變成溫馨小品。

訓練營其實是一場淘汰賽,自己當然要做得好,而做得好須要依靠其他人,其他人卻同時是競爭對手;又要合作,又要競爭,這種微妙關係產生強大張力。毅行者「四人同行」已製造出這麼多故事,三十九個人篩選至九個人,然後要求九個人一條心去完成一件事,過程中的情感起伏不難想像。

The Last Amateurs不單是運動書,也是一本企管人須要細讀關於團隊行為的書。亦敵亦友的矛盾在商業世界也很常見,同事之間必須緊密合作,但在有限的資源下,晉升未必人人有份,競爭成為不能避免的企管生態。企管人怎樣在合作和競爭之間找到自處,決定了在商場上的成敗。

「毅行者先生」陳國強的口訣是:「四人八腿一條心」,包括他自己也知道是談可容易。九人十八手十八腿怎一條心,下星期再談。

撰文:蔡東豪 Tony Tsoi / 2010.6.26 逢星期六刊於《信報》

Monday, June 21, 2010

傳說中的大東鳳凰 x 2

兩星期前,6月6日,精B Full Team雄心萬丈,感到簡單的大東鳳凰不夠喉,來一過小型反彈。路程是︰黃龍坑村 ─ 大東山 ─ 伯公坳 ─ 鳳凰山 ─ 心經簡林 ─ 昂平茶園 ─ 心經簡林 ─ 鳳凰山 ─ 心經簡林 ─ 東涌 ─ 黃龍坑村。Tommy中途膝頭痛,第二次下山的時候不能再跑,當時大家以為是落兩次鳳凰山的自然反應,掉以輕心。Tommy 和 Nelson 慢行下山,Tony 和 TC 約咗人食飯,以正常速度下山,5.5小時完成。

完成後心更雄,定下兩星期後來一個Full 大東鳳凰反彈,預計Tommy膝頭有足夠時間復完。高估自己的結果是Tommy要繼續養傷,再加上28-32度氣溫,6月20日的大反彈變成陽明山莊水塘「慢跑」。慢是非常自願的,水塘一帶的氣溫已經是較低,但跑起來依然非常吃力,跑了兩小時 (平時需1.5小時) 便鳴金收兵。

膝痛事小,自信心事大,這段時候我們決定要避免與身體和天氣硬碰。大東鳳凰 x 2 一定會做,而且一定做得到和做得好,不過不是這兩個星期的事。

星期六晚出席宴會,多過一位朋友驚訝我會出現 (當然照例早走),大家都關心我事先張揚的大東鳳凰大反彈,因此有必要交代一下。

Tommy俾心機養傷之同時,精B要俾心機培養自信。

Saturday, June 19, 2010

他只想跑


六分鐘跑一公里,全世界應該會有百萬計的人可以做到,維持這速度跑一小時,我相信仍然會有數以十萬計的人可以做到。以六分鐘一公里的速度跑馬拉松,四小時完成全程,成績也不見突出。把馬拉松的距離乘以二,再乘二,再乘二,能夠維持這速度完成賽程的跑手數目愈來愈小。同一項比賽,要忍受午間炎熱和夜間寒冷的天氣,再加迎頭狂風,這項比賽叫做美國Western States Endurance Run,全程一百六十公里,上落山路程逾一萬米,能夠以六分鐘跑一公里的速度完成這項比賽,這刻世上只有一個人,他就是Ultra馬拉松跑手朱域 (Scott Jurek)。

「毅行者先生」陳國強不會忘記朱域,2001年陳國強有信心擊敗啹喀隊並打破毅行者大會紀錄,這兩件事他都做到,但只得到亞軍,因為這一年殺出一隊「過江龍」,運動用品供應商保捷行贊助的Montrail Protrek 從天而降勝出。2002年,Montrail Protrek再勝出兼打破紀錄,陳國強再次屈居亞軍。Montrail Protrek有兩位隊員連續兩年參加毅行者,其中一位是朱域,歷史記載了朱域跟毅行者有過密切的關係。

書中出現色彩繽紛的人物

近期有不少新知舊雨見到我的時候,興奮地告訴我,多得我介紹Born to Run這本書,他們講至眉飛色舞。我推介的股票或者累你們輸錢,惟有從書本助你們賺回精神資產。

Born to Run這本書對我的運動信念影響至深,書中出現一個又一個色彩繽紛的人物,令我最難忘的人物是朱域。在長跑界,朱域無人不曉,書中記載他無架子,對長跑表現出至真的熱誠,例如他老遠去到一個不知名的地方,參加一項不知名的比賽,全程依然興高采烈,用心去跑。讀完這本書,在眾多人物之中,我最想認識的是朱域。

最近我有機會認識朱域,5月號Runner's World有一篇接近一萬字的朱域訪問。在長跑賽道上充滿自信和充滿生命力的高人,在現實生活中原來剛好相反,朱域的平凡令人難以相信,他的故事愁多於樂。他出身窮苦家庭,年幼時母親患重病,父親為口奔馳,朱域和兩個兄妹不知享受為何物,他最深刻的童年回憶,是不停要做不想做的事情。朱域早已學會勤力和專注,這種性格對一些事情特別有利,例如運動。

跑步助他建立自信

朱域愛上長跑,因為他想遠離生活中的苦澀,跑步助他建立自信,讓他去思考。他從跑步中學會面對和解決種種疑難,跑步成為他生命的重心。朱域的另一重心是活得和吃得健康,他的個人網站滿載健康生活資訊,他近年成為不少健康產品的代言人。消耗量這麼大的頂級運動員竟然食素,而且是連奶類產品也不吃的Vegan。

普通人心目中的頂級運動員對自己的一舉一動滿懷自信,尤其講求堅忍和捱得痛的Ultra馬拉松,象徵這類運動員的性格應該是硬淨。這篇訪問中看到朱域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最初他因為愛長跑而參加比賽,勝利來得容易,他從沒認真去思考勝利的意義,他以為只要努力跑,就能夠得到他追求的東西,生活就會清晰,但遇到挫折便縮回自己的小小世界。

許多人以為頂級運動員必須擁有一定程度的傲慢,因為投入這麼多時間和精神,而且要不停擊倒高水平對手,運動員需要信心爆棚。從訪問內容可見,不要說傲慢,朱域有的安全感比你和我好不了多少。他寧願相信世事都是純潔的,特別是長跑,只要懷着一夥純真的心去跑,會得到應有的結果。你可笑朱域天真,但這就是他。

香港可能永遠沒法培育出像朱域的運動員,因為任何出名的人都難免有一層犬儒的外膜,太識做人,太多計算,可能根本不會用心去跑。

撰文:蔡東豪 Tony Tsoi / 2010.6.19 逢星期六刊於《信報》

Tuesday, June 15, 2010

痛的選擇, 選擇了痛

, 成為了我們預期中必會發生的事, 是我們盡情投入的印記。

這幾年間的投入帶來了時間上的轉變, 我們由29.5hrs => 24hrs => 19.5hrs => 挑戰18小時。 我要用 => 來表示, 因為每次都是一個過程, 有夢想, 有嘗試, 有挫折, 有喜樂。時間是連串小節的結果, 過程的連串小節是回憶。就是許多點滴的回憶, 組成了我們對毅行訓練的執著, 包容了天氣, 包容了隊員, 包容了自己, 也包容了痛。


, 似乎是要講求資格的, 包容不了便不用再痛。我想起電影中將軍為軍人配上勳章的片段, 那是以拳頭用力把勳章轟進軍人的胸膛, 痛與榮耀歸給有資格的人。這是痛的選擇, 要給目標人選留下印記。


當然我們不是軍訓, 但都選擇了讓痛選擇我們。幾年間的提昇使身體強化也同時累積了一定的損傷, 到了再進一步發力蛻變之時傷勢便會浮面, 痛着要求處理。過程可能要勇敢地暫退火線, 歉卑請教, 靜思分析, 又是另一節智慧與面子的訓練時間; 休息, 是為了跑更長的路。


這文章是我正在治理膝頭韌帶發炎之時寫的, 在上星期的大操當中忍痛上落兩次鳳凰山, 自以為英偉地過了關。 小休一會輕鬆享用丁麵後痛楚加劇, 再也發不到力跑那30分鐘的落山路段, 一段我們認為是余興作樂的路段。這是兩個月內第二次受傷, 我抱着〝還清條數〞的心態希望在訓練的高峰期之前處理累積下來的損傷。我相信這傷勢都不是大問題, 這只是我必經之路, 就像慢步的跑上兩公里的斜路, 耐心等候。


既我們選擇處理痛, 它便只能是痛。當每次想起隊友的問候及包容。 , 更不能進化成痛苦。 我想起村上春村的一句: 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 上星期大操路段: 大東山, 鳳凰山, 心經簡林, 鳳凰山, 心經簡林, 東涌 = 5.5小時, 達標完成 (受傷隊員加35分鐘)

Saturday, June 12, 2010

心太雄



最近讀過女網球手莎莉絲(Monica Seles)的新書Getting a Grip: On My Body, My Mind, My Self。網球迷不會忘記93年莎莉絲在比賽中被精神錯亂的球迷用刀刺傷背部的影像。當年十九歲的莎莉絲處於網球生涯的顛峰。身體的受傷痊癒了,但心靈的受傷一直存在。

莎莉絲十六歲奪得第一個大滿貫冠軍,之後三年所向披靡,十九歲已奪得八項大滿貫冠軍,那時候她的生命完全環繞着網球,是典型「先做冠軍才學做人」的運動員,遇上突變,招架不住。莎莉絲復出後,在網球場上再奪冠軍,表面看已康復,但心靈上的混亂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患上情緒病,發洩途徑是暴食,肥腫的身型令她自卑,日間努力練習,但夜間偷偷暴食。退出職業網球員生涯之後,她開始重拾自己,首次掌握生活,終於戰勝病魔。

長跑不單講求體力 更須堅忍

很多運動員出現身體狀態和心智狀態錯配的現象:身體處於最佳狀態的時候,心智不夠成熟,往往迷失自己,憑着一時的幹勁去做人做事;心智成熟的時候,身體狀態走下坡,力不從心。不過有一項運動是例外,那就是長跑。當今Ultra馬拉松(跑多過一個馬拉松的路程)最頂尖跑手Scott Jurek,他今年三十七歲。我沒記錯的話,KK陳國強幾年前已經是四十幾歲。

長跑不單講求體力,更重要的是堅忍力。長跑手須不停提醒自己什麼時候堅、什麼時候忍。堅不用解釋,什麼是忍?運動為何要忍?

我自己親身經歷過也目睹過有很多人有同樣經歷:比賽失敗源自心太雄。最常見是比賽時前段速度太快,後勁不繼。另外常見的是過度操練,以為在操練期間付出多少,比賽時的表現是成正比,可是許多時未到比賽,身心已五勞七傷。直覺上,心應該要雄,自小我們被灌輸凡事做到最好的道理;我記得美軍的招聘廣告是Be all you can be,而背景是激昂的音樂。做出最好成績是理所當然,有何不妥?

不斷進步 知所進退

長跑其實是一項管理體力的工程,訓練的時候要注意身體能耐的變化,務求從訓練中做到不斷進步,精髓是知所進退。能夠做到卻選擇不去做,對於運動員來說,是艱難的,彷彿違反人性。年紀愈大愈能理解箇中道理,因為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代價,運動員須問自己,代價在這一刻付出是否太大?這種計算對於年紀較大的運動員特別來得清晰,這些人 Been There Done That,嘗過笑與淚,知道明天仍有得跑。

我順帶報告精電B隊(平均年齡四十六歲)的操練情況。雖然距離11月的毅行者仍有五個月,但開始有比賽的期待。今年天公造美,連續幾個周末天氣反常地不太熱,操練不算辛苦,感覺上是「賺」了。其實今年精B非常勤力操練,加入跑步之後,有種海闊天空的感覺。天朗氣清行山,下雨跑步,有時行山兼跑步,發覺行山和跑步對體能產生互惠互利效應。

精B隊員都感到體能上增強了,雖然大家對「攻破18」這目標暫時不大提及,心態仍然是盡力而為,但隨着體能的增強,信心一定是有的。這時候我們要謹守的,是保持狀態,不停警惕自己避免「心太雄」,慢慢把操練的難度提升,最理想的境界是連自己也不察覺到,因為過度操練會受傷。受傷事小,一定要防止信心受打擊。

下星期日精B第一課大操:(大東山 + 鳳凰山)x 2,上落山路程約二千五百米,預計6.5小時完成,包括在昂平茶園食碗麵。

撰文:蔡東豪 Tony Tsoi / 2010.6.12 逢星期六刊於《信報》

Wednesday, June 09, 2010

四個大男孩

又是夜半的狂風暴雨, 雨水傾盆的倒在玻璃窗上, 要是接下來是行山的練習我會憂心忡忡, 若是跑步練習我便會大安主義抱頭大睡, 到了五時便跳出床邊穿上跑鞋懶理橫風橫雨, 反正無傷大雅。

這次我們在陽明山莊, 手執三小時份量的水, 在沒既定路線設定下出發, 享受雙腿經跑步升級後帶來更廣寬的覆蓋範圍。馬路、行人路、引水道、泥沼路、泥石路、水塘、海邊、山澗、紅樹林, 我們精B四個大男人活像是大男孩般的通山跑。又像發現新大陸般的興奮, 跑到了大潭篤水塘霸底, 近距離欣賞這百年建設, 仍讚嘆一個世紀前這洋鬼子的傑作。是實用無比的水利建設, 卻又滲透着浪漫的歐陸情懷。







,暴雨連場後還沒開閘放水, 要不我們待雨季時再衝着大雨來跑一趟吧!

Saturday, June 05, 2010

點菜英雄


(講起點菜,從TC的相薄找到這張相,主角是鹿頸BB開心士多老板娘Annie Leung。TC的Caption是The Perfectionist,當日她幫手揸機影相,用了5分鐘,我們肅然起敬。留意她背後起錨前的曾特首。)

....................................

表現出色的毅行者隊伍,至少有一名思考型的隊員。其實我可概括地說,在毅行者這比賽做出優異成績的參賽者,特徵是喜歡思考,擁有組織能力。

舉例,一班朋友出街食飯,點菜時你推我讓,大家鬥客氣,有酒家就針對這現象,創出「是但」這道菜,贏得噱頭之餘,確實能夠大做生意。也有人在大家婆婆媽媽的時候挺身而出,替大家點菜,而且在口味和價錢兩方面都照顧到大部分人的需要。要我猜「點菜英雄」的背景,我不敢斷言他一定是領袖級人物,但我肯定他可以是一位出色的毅行者。

思考型運動

毅行者是一項思考型運動,在訓練和比賽過程中牽涉比體能更高層次的考驗,例如設計和執行一個訓練計劃,遇上環境改變的時候立即變陣,兼且照顧到各隊員的需要,在沉悶中專注比賽等,以上這些特質相對步速重要得多。天生的過人體質不可以蓋過後天的合理思維,毅行者在這方面跟其他運動相比,是與別不同。

當然大部分運動都牽涉到思考,思考不是毅行者的專美,有些人就是不想多思考才去做運動,從運動中享受體能上的快感,這出發點並非不正常。毅行者享受體能刺激的同時,同樣重視思考上的挑戰。冇得諗嘢,毅行者會感覺悶。

我聽過這句話:破了一件奇案後,華生忍不住讚福爾摩斯,福爾摩斯答:「My life is spent in one long effort to escape from the commonplaces of existence. These little problems help me to do so.」我們的出發點大同小異,福爾摩斯破案,而我在山上跑一百公里。

變數太多 未有人寫必勝手冊

我們每日活在規律中,遇到的都是已知的事物,忙不錯是忙,但這種忙只會產生沉悶,在這種規律化生活中,不要說啟發創意,連思考也談不上。

毅行者是一項充滿不確定的運動,至今仍未有人夠膽寫一本必勝手冊,因為箇中變數實在太多,例如自己的狀態會變、天氣會變、想不到的事情也會變,變至令人措手不及。毅行者美妙之處是「估佢唔到」,參賽者在訓練和比賽的時候要臨場應變,在數之不盡和不停地變的變數中做到最好,這過程中必須大量思考。

我說到這裏,關於毅行者和思考的關係,其實適用於所有持久式的運動,例如馬拉松、單車等。這些運動同樣需要思考,需要不停組織自己的思維。跑馬拉松不可能單靠天賦本錢,憑一股盲力取勝。不過跑馬拉松是自己顧自己,毅行者比其他持久運動更高層次的地方是,要四個人顧四個人,把馬拉松遇到的問題乘以四。

我剛才說過,出色的毅行者隊伍至少有一位思考型的隊員,因為毅行者變數太多,必定要有人去組織,這句話其實值得商榷。四個人走在一起,性格不可能相同,要揀出一個負責發號施令,要求其他三人追隨,不是易事。發號施令可能說得嚴重一點,但總要有人提出意見,經過討論,達成共識,這過程或無聲或嘈吵,或一致或分歧,視乎四個人走在一起形成出來的個性。肯去和敢去接受意見本身已是一種思考,因此,毅行者四個人其實都是思考型,不在乎誰人發號或接受施令。

我參加了十年毅行者,不敢去肯定的事情仍有很多,例如不管同一條路行過多少次,每次行仍有新鮮感,因為天氣變了或者自己變了。毅行者好像一個大型實驗,我們為同一件事定出不同自創理論,在實踐中測試理論的真確,不停調整理論的假設,然後準備接受下一個挑戰。

做乜諗嘢?因為有嘢諗才過癮。

撰文:蔡東豪 Tony Tsoi / 2010.6.5 逢星期六刊於《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