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29, 2013

休息治百痛



一群跑步者聚在一起,談甚麼?不是互相吹噓跑得多快多遠,他們最清楚,一山還有一山高,多數在談受傷。難得遇到知音人,跑步者不會放過這機會,最想交換的資料,是這處痛那處痛應該怎辦,只有過來人才能明白這些痛。

我未遇過從未受傷的跑步者,不受傷通常是指這一刻沒受傷。受傷這件事,對跑步者是一個光譜,兩端是完全沒痛和痛到行路有問題,跑步者受傷狀況在光譜上遊走,分別是在光譜上哪一個位置而已。跑步者須接受,跑步是劇烈運動,受傷只能減少,不能避免。

跑步有一種懾人的魔力,或者是安多酚作崇,或者是跑步可影響性格,跑步者很多時非常投入,投入至偶而喪失理性分析能力。

跑步受傷性質通常是勞損,不像足球,兩個球員以高速相撞,引起即時創傷。跑步的傷,事前通常有徵兆,身體會告訴跑步者,不休息的話,小毛病會變成大問題。跑步者的傷,通常是因為跑步者過份投入,選擇不理會身體訊號。

身體有辦法處理

我是跑步受傷積犯,遇到友好跑步者,不放過機會知道別人處理受傷的方法。這些年,我累積不少心得。我發現共通點是,沒有單一處理方法,跑步者在不同方法中兜兜轉轉,醫心理多過醫腳。我發現真正答案是一個:休息。跑步者肯去求醫的好處是,求醫其間肯休息,真正妙手回春的聖手,通常不是醫生,而是休息。

我相信跑步是令跑步者身體更強壯的循環,跑步時操勞身體,跑完步休息期間,身體其實很忙碌處理跑步引起的一連串問題,但身體很有辦法,可解決大部分甚至全部問題,休息其實是身體自動處理毛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跑步者身體變得更強壯。受傷是因為身體短時間內無能為力,原因可能是問題過大,也可能是身體能力有限,總之,身體一時之間處理不來。

我相信有足夠時間休息,身體多數能找到方法處理,大部分受傷最佳治療方法,是休息。然而,越投入的跑步者,越不相信休息是解決方法,這些人停跑一日,心裏已「囉囉攣」。

跑步者不乏 A 型人,這些人時間表排得密麻麻,跑步也要事先悉心安排。A 型人計劃了今日跑步,但身體感覺到痛,A 型人會休息定照跑?今日不跑,擇日再跑的話,打亂計劃。A 型人時刻控制自己生命,多數相信決心可戰勝受傷。

越有目的跑步的人,越容易受傷,例如跑步求健康和減肥的人。這些人發現跑步帶來受傷,心中會不忿,做一件令自己健康的事,竟令自己受傷,不信邪,繼續跑,最後越跑越傷。處理受傷,我最欣賞年長跑步者,這些看破世情的智者,只做令自己舒服的事,掌握休息的力量,他們在跑,因為跑得舒服。


蔡東豪  刊於蘋果日報,金融中心版

Saturday, June 22, 2013

性格決定痛楚



受傷是跑步的一部份,怎樣面對受傷,決定跑步者的跑步生涯是否快樂。我認識不少不再跑步的人,離開的理由都是因為受傷,停跑了一段時間,再跑又受傷,然後逐漸跟跑步疏遠,受傷被認定為兇手。跑步與受傷,好像是一段男女感情,分手原因被認定為性格不合,不過分手過程其實夾雜着很多其他因素,性格只是一個容易令人接受的藉口。

與痛楚生活 猶如心理戰

跑步好處多,但好處多的事情,通常牽涉代價。跑步的代價是受傷,受傷令人痛,人怕痛,追求快樂的人(即包括所有人 )想辦法遠離痛。長期享受跑步的人找到一個跟痛共存的方法,這其實是務實的態度,不離開的話,便要共存。

久而久之,跑步者從避開痛,昇華到另一境界:接受痛。接受不等於喜愛,接受是想辦法跟不理想的事情共處。有選擇的話,沒有人想經歷痛,既然不能避開,便要積極想辦法欣賞對方。

痛,有甚麼值得欣賞的地方?表面上是無,不過這件東西頑強、難捉摸、揮之不去,確實是令人尊敬的對手。跟痛共同生活,方法一定是超越生理層次,因為假如能夠以生理層次解決,根本不再痛。換句話說,這是一場心理戰。

這場心理戰怎打,我沒有統一答案,因人而異,不過肯接受痛是一個心理問題,是好開始。雖然我沒有答案,但我累積不少觀察,我留意到某種性格的人不適宜跑步,因為這類人不懂得跟痛共同生活。我是指性格極端的人,包括過份自信和自卑。

A 型人的特徵是懂得自我激勵、做事主動、有計劃等,以此為定義,其實包括了不少城市人。然而,有些「A 中之 A 」的人,把這些特徵推到頂點,這些人不大適宜跑步,因為很多時過不了痛這關。跑步受傷大部份時候不會是突如其來,是一點一滴累積,水將滿瀉時身體會發出不同訊號,要求跑步者休息。「A中之 A 」的人跑步時間也要事先安排,今日不跑,打亂時間表,不理訊號。再者,這些人相信人定勝天,小小苦楚等於激勵,視身體訊號為干擾弱者的誘惑。


自卑的人也不懂得處理受傷,這些人同樣不肯接受身體訊號 。 自卑的人心裏不停計數,今日不跑,這星期 K 數少了,打亂訓練計劃,比賽便發揮不到水準。跑步是需要某程度自信,受傷便休息,休息後稍作訓練,狀態是會回來。受傷初期處理得宜,不會成為大問題,或可當作是一種經驗。長期享受跑步的人,性格不會在兩端,這些人謙卑,接受處理受傷的最佳方法是休息,而且身體很多時是一台很難了解的機器,應該順從身體發出的訊號。

這些人擁有足夠自信,接受受傷是跑步的一部份,因此,休息也是跑步的一部份,休息完又是一條好漢。

蔡東豪  刊於蘋果日報,金融中心版

Saturday, June 15, 2013

點解今日跑得咁差



跑步者都是科學家,信因果關係、信過程、信證據,跑步的每一個細節都可以理性地解釋。跑步者知道狀態不變、天氣不變,這路程應跑出這個時間,成績有出入的話,要反覆細想每一細節,是哪裏出現問題?跑步者誓要查出原因,身體應該是一副可以信賴的機器,因此跑步是一項可以計算的運動。

真的嗎?跑步可以計算嗎?我的答案是 Yes and NoYes 是因為跑步科學性的確很強,很多關於跑步的事情,都可以用理據解釋,跑步者也是從科學基礎上,一步步尋求進步。以我為例,愛上跑步後,加深對自己身體認識,許多以前一知半解的運動知識,在跑步中得到確證。No 是因為跑步不完全是科學,起碼不是我們已知的科學,跑步者須接受跑步不能解釋的一面。

冇原因也是一種原因

跑步者過去一段時間跑得不錯,今日的客觀環境跟平日差不多,前兩天工作不算忙,睡眠飲食算正常,心情也屬輕鬆,點解今日跑得這麼差?這問題對不少跑步者的困擾,可大至難以想像,我第一個承認,我會困擾至打電話問人。朋友通常冇心機解答這些問題,作一個解釋出來,加一句「下次跑冇事 」。我當然不接受,一定是有些事情變了,是身體或是跑步姿勢或是……

我當然是反面教材,識話人唔識話自己。跑步者須學識,今日跑得這麼差,原因是──冇原因。硬頸科學家不接受冇原因,箇中有些事情,一定要找出原因。硬要拗頸的話,答案是冇原因也是原因的一種,世上有很多事情就是沒法解釋,包括今日跑得這麼差。

快樂跑步者接受跑步的不確定性,有些怪事情就是出其不意地出現,原因不詳,也不值得深究,因為跑步者目光應該是永遠看前。對跑步者來說,緬懷過去,感覺多數是不快樂,例如 PB(最佳時間 )是很久以前的事吧,近期閣下做足所有應做的事,就是跑不出以前的成績。不要想當年,想想下一次跑步吧,下一次的事情未發生,甚麼可能性都存在。

快樂跑步者其實是充滿自信的跑步者,今日跑得這麼差,不代表跑步者的真正能力,有些怪異事就是會出現,跑步者應該學懂容忍,學懂忘記,因為跑步者知道自己實力遠超今日的成績。怪異不會持久,因為跑步者有信心可克服這些困難,或者怪異無聲無色地消失。

做人也有「好日子」和「壞日子」,好日子如有神助,壞日子頭頭碰着黑。我處理壞日子,比別人優勝,原因跟我的能力無關,是因為我早瞓。瞓醒一覺是新一天,所有東西從頭再來。我叻過你,因為我的壞日子比你短。


蔡東豪  刊於蘋果日報,金融中心版

Sunday, June 09, 2013

完美,有可能?



看了由運動科學家 John Brenkus 寫的《The Perfection Point》,這本書問一個問題:運動成績有沒有極限?每日彷彿都聽到某項運動的世界紀錄被打破,所謂世界紀錄的意義好像不太大,看似是最高水平,卻很快被人超越。這本書以科學角度,從短跑到長跑到游泳到舉重,計算運動員最完美成績。

一聽到「完美」,讀者可能立即提出疑問,運動員的成績不可能完美,因為心理質素影響太大,而心理質素無從估計。這想法沒錯,頂級比賽中,最強的幾位運動員,全都有最fit體格、訓練充足、飢餓想贏的動力,分開冠軍和第三名很可能是心理。不過這本書尋找的,不是誰勝誰負,而是計算完美。心理質素不會助運動員衝破極限,只幫助運動員發揮應有潛能。

Sub-2馬拉松是烏托邦


特別有興趣看馬拉松這一章。這本書在2010年出版,當時世界紀錄是Haile Gebrselassie2008年創的2:03:59這紀錄在2011年被PatrickMakau打破,他做出2:03:38,快了21秒。世界紀錄比兩小時多出三分多鐘,一個很自然的問題,是有沒有可能打破兩小時關口?奇怪的是,這問題在長跑界很少人談論,好像沒有人在嘗試做 sub-2

作者提出一個研究,大部份頂尖馬拉松跑手都是在頭三次比賽,創出個人最佳成績,而這些跑手的運動員生涯中,最多參與 10 12項大型比賽。馬拉松是一項體力消耗甚大的運動,不像其他運動,可耐性地慢慢進步。每一場馬拉松比賽,跑手不但消耗大量體能,也消耗意志。

業餘長跑者也能理解消耗的道理,意志對長跑當然有影響,但最終長跑是關於消耗體力的一門科學。作者舉出很多數據,證明現時馬拉松水平,接近人類極限。其中一個比較,是看 10 公里成績,作者計算,sub-2 跑手的 10公里成績,須快過 25 30 秒,但現時世界級紀錄是 26 17 秒,而且保持了四年。這 47秒分別大至難以想像,過去十年,10 公里世界紀錄快了 24 秒。所有人都明白,基數不同,這些紀錄不可能直線推算,從現在成績再推前1 秒,比以前超越的 1 秒更難。

作者認為 sub-2 馬拉松唯一可能性,是找一個世界級中距離跑手,說服他放棄中距離,轉跑馬拉松,並且以中距離速度來練馬拉松,再配合最合適天氣、跑道、風速等,經作者計算,最完美馬拉松成績是 1 小時 59 52 秒。作者認為 sub-2,理論上有可能,實際上不大可能,因為欠缺誘因。當今頂尖馬拉松跑手全是非洲跑手,他們是職業運動員,主要收入來自賽事獎金,而不是創世界紀錄。創紀錄是高風險策略,可能輸掉比賽。頂尖馬拉松跑手壽命不長,他們珍惜每場比賽的消耗。很多頂尖跑手在比賽中段知道自己不能勝出,或會索性退出,保護身體,留待下場再搏。在可見將來,sub-2 是烏托邦,原因是錢。


蔡東豪  刊於蘋果日報,金融中心版

Saturday, June 01, 2013

我憎跑步

我愛跑步,愛它健康,愛它帶給我平靜,愛它讓我認識志同道合朋友,但我其實也憎跑步。認吧!你哋都憎,沒有恨何來有愛?我有五大憎:

一、節食。最近和一班跑友外遊,老婆們爆大鑊,原來家裏最常上磅的人,是男人。跑步者朝早起身、飯前飯後,不停上磅。無辦法,體重是跑步者大敵,一段時間飲食過量,跑步時立即感覺到,準確無比。

同朋友吃飯時,朋友不經意指出,跑步者不怕吃多一點,因為跑步很快便消耗這些額外食物。實情是,跑步者能繼續跑下去,是因為無時無刻注意自己體重,永遠不「吃多一點」。

痛楚乃跑步印記

二、周身痛。跑步者見面時,互相交換的,不是跑步好去處資料,而是傷痛痕跡,只有跑步者才能明白痛的哲學。外人一定問,這麼痛,為何要繼續跑?聽到這問題,跑步者會想辦法離開,因為話不投機半句多。痛仍要跑,因為跑步就是會經歷痛,痛是跑步的印記,未痛過不能成為跑步者。

我甚至覺得,我唯一感覺不到痛,是我跑步的時候。因此我不怕跑步而製造的痛,因為我跑步來忘記痛。好難明,但這是真確的。有時真的很痛,縛鞋帶要坐低,落樓梯要扶着欄杆......

三、感冒。過去幾個月不停操練,還有幾天便比賽,荒原一哩內有人打噴嚏,我本能反應是向反方向狂奔。跑友一定試過,比賽前感冒,那種無助,外人不可能理解。

有人對我說,小病是福,可乘機休息一下,我的答案是,你試吓過去一個月在做一個報告,突然電腦壞了,報告不見了。假如你可以欣然接受,重頭再做,我或者會相信「小病是福」。

四、天氣。遠古人類住在洞穴,現代人興建居所,目的是要在戶內生活。戶內安全,可以做很多人類覺得很舒適的事情,例如睇電視。但跑步是在戶外進行 (跑步機是跑機,不是跑步),而戶外受天氣影響。假如我不跑步,下雨我會留在戶內,或會用雨傘;氣溫低時,我不外出,或會穿厚衣。但在戶外跑步,我違反人類尋舒適的本能。有人可能會說,這個人在氣温五度、下着大雨仍在跑步,真係好man!不過大部分人會說,此人傻了。我只知道我愈老愈怕凍。

五、人生還有其他事可做。假如從今以後,星期日上午不跑步,我會不知所措。香港人星期日上午在做甚麼,我完全無概念,我只知道自己在跑步。不跑的話,老婆和小男孩未起身,我可做甚麼?或者我可以培養一些其他興趣,例如用手機打機。我討厭這種過分依賴跑步感覺,一下子把一些東西從我身上拿走,我變得無助。我要掌握自己的生命,做法是不要讓自己不能跑步。

蔡東豪  刊於蘋果日報,金融中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