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08, 2014

自己的專



當年我指出「財經演員」現象,是因為我發現周圍有很多專家,而這些專家竟然離公眾不遠。我認識的專家不拋頭露面,他們在公眾視線以外工作,但當扭開電視機和收音機,或花幾元買份報紙,竟可得到專家意見,我覺得奇怪。我的疑問是,專家身價不菲,不會賤賣專業意見,客戶不會是公眾。因此,我推論這些所謂專家不是專家,而是演員。

世上當然有專家,但我們未必有幸遇上;又或者專家以給予專業意見為職業,我們獲取這些專業意見,須付出一定金錢代價。聽取別人意見,我們須懂得篩選,我甚至認為一個人的成功,跟有效融會別人意見,有很大關係。其中一種篩選功夫,是辨別專家。

跑步,是一個充斥專家的地方,例如一個跑齡只有幾年,愈跑愈慢的半百四眼佬,也霸住暢銷報章專欄寫跑步,可見跑步專家氾濫程度。跑步表面上簡單,一個人隨時隨地可以跑。大部分跑步者沒有經過正統訓練,靠自己接收的跑步資訊。關於跑步的事情,主要由跑步者自己摸索,這摸索過程頗孤獨,容易迷失,專家是茫茫大海中的救生圈。

多專家即是多意見,跑步者從各種渠道獲取不同意見,先試這種方法,再試另一種方法,兜兜轉轉,在紛亂專家意見中,希望找到跑步問題的答案。跑步者傾訴對象,是其他靠道聽塗說的跑步者,答案由混亂變得更混亂。跑步者老實答,多少次聽到某人做了這樣,成績大進,我們不多問便照跟。平日怎理性的人,跑步之後,身邊忽然多了很多專家。

綜合這麼多專家意見後,我發現能提供答案的專家,近在眼前,是自己的身體。跑步訓練是一個關於身體的實驗,我們從訓練中監視身體的變化,不停作出調整。人不可能超越身體,身體永遠是最終限制。過了限制,身體發出訊號,提醒跑步者慢或停下來,這是不變的定律。最精明通透的跑步專家,一直緊盯身體,沒有專家比自己身體更可靠,如果我們願意聆聽身體的專家意見,我們不需要外間專家。問題是,我們通常看低身體,以為身體是一部死板機器,更加不接受困擾自己的問題,答案竟然由自己提供。

其實,身體不是一部機器,它有七情六慾,跑步者知道有些日子身體開心,跑得特別爽;身體不開心日子,跑步者怎推也是徒然。跑步者跑得怎快怎遠,也不能快過身體恢復的時間。每個人恢復能力不同,跑步者的表現最終由身體決定。聆聽身體不足夠,跑步者須清楚了解身體這情緒動物的喜惡,要識do,要知情識趣。跑步者最需要成為的專家,是自己身體的專家。


蔡東豪  刊於蘋果日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