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05, 2012

太陽下的決鬥

1982年波士頓馬拉松,
比士利可見到沙拉利的身影
,毋須擰轉頭望他。
全世界最出名的馬拉松比賽是波士頓馬拉松,因為它的悠久歷史、參賽資格、市民參與。波士頓馬拉松即使是最出名的比賽,馬拉松迷要說出歷年冠軍得主,也不是易事,不過有一個例外;對馬拉松有些少認識的美國人都記得這一屆的成績,不止記得冠軍,也記得亞軍,是 1982年,沙拉沙( Alberto Salazar)和比士利( Dick Beardsley)太陽下的決鬥。這場比賽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多人記得的波士頓馬拉松,今年是 30周年紀念。

長跑比賽所指的緊張刺激,通常是指最後一段路,跑手在最後階段戲劇性超越另一名跑手。出現這情況,原因一是領先的跑手後勁不繼,在最後階段慢了下來,一是在後面追的跑手在最後階段發力。即是說,兩小時的比賽,最緊張刺激是最後一兩分鐘。太陽下的決鬥,沙拉沙和比士利跑到 20公里已超越所有對手,烈日當空下,兩人之間的距離是,對方照射在地面的身影。這種緊張刺激的分別是 1分鐘和 1小時。

距離是地上身影
沙拉沙當年被譽為長跑王子,是美國長跑界的希望,賽前是熱門,至於比士利來自小鎮,是鄉下仔,賽前沒多人認為他有機會勝出。沙拉沙 23歲,比士利 26歲,兩個狀態頂峯的長跑手,在比賽過了一半便突圍而出,比士利大部份時間在前面,沙拉沙在後緊隨。比士利毋須擰轉頭望沙拉沙,因為他們接近到比士利可以見到沙拉沙的身影。
兩個拳手搏拳的感覺可能就是這樣,看誰因膽怯退縮,拳如雨下些微的退縮,就可決定勝負。兩個長跑手,你一步,我一步,兩個人,四條腿,在太陽下決鬥。

波士頓馬拉松最出名一段叫「傷心丘」( Heartbreak Hill),跑到 32公里,上斜 600米,認真攞膽。蘋果跑友盧峯形容西隧上斜一段路為港馬的傷心丘,跑手想起西隧而心驚膽顫,心理和生理障礙同樣重要。這一日,沙拉沙和比士利當「傷心丘」無到,話過就過。

波士頓馬拉松出名之處是市民熱誠,不止是波士頓,整個新英格蘭地區都以此為榮,每年湧至波士頓趁熱鬧,參觀人數逾 50萬人。最懂得看長跑比賽是波士頓人,這一年他們知道在為一場難忘的比賽做見證,奔走相告,蜂擁到賽道旁做見證,估計 200萬人在街上為這場決鬥夾道歡呼。從相片看,沿途無圍欄,兩人就在市民面前跑。

兩人勝出的比賽
最後沙拉沙勝出,時間 2小時 9分,兩人的差距是 2秒。在領獎台上,沙拉沙把比士利拉上台,高舉比士利右手,這是一場兩個人勝出的比賽。沙拉沙從領獎台下來,立即送到醫療站,醫生為他注入 6包鹽水,形容他乾至像一塊薯片;沙拉沙在最後 20公里沒喝過水。

長跑界以為這是美國長跑光輝的開始,兩個金童大好前程,有誰想到這場比賽已是兩個人的高峯,他們自此在賽道上和私生活皆走下坡,一個患上抑鬱症,一個染上毒癮。讀者想細看 30年前這段歷史,可看 John Brant寫的《 Duel in the Sun》。沙拉沙現在是 Nike的長跑大使。

蔡東豪 2012.5.4 逢星期五刊於《蘋果日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