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2, 2015

Long Run的恩怨

我愛長跑,我恨長跑。我愛乘風飛翔的感覺,整個人像在空中飄,所有動作不生硬,人的最自然狀態,應該是跑。我愛跑完之後的成就感,high足一日,跑完之後見到仇人也可開懷暢飲。我愛無辜被困室內,或病癒,渴望長跑的感覺,想做未做到的盼望,值得回味。但我恨長跑,所指的是馬拉松訓練中不可或缺,30K以上的Long Run
有得揀的話,我會側側膊避開Long Run,可是我知道我無得揀。明天計劃Long Run,今日精神開始受困擾,我嘗試說服自己,我狀態不錯,或者跑15K已足夠?或者憑比賽當日的一鼓作氣,可造出好成績,不需要Long Run?我當然知道答案,這都是自欺欺人。 
很少人訓練時跑足42K,但只練10K20K,沒可能跑出理想成績,30K以上的Long Run,是馬拉松訓練的重頭戲。科學證明Long Run有用,肌肉纖維數量增加,並且讓肌肉學習儲存更多氧份。跑步者感覺到肌肉像擁有記憶力,這是千真萬確。訓練是科學,比賽時遲一點才感到疲倦,其實是經過Long Run產生的身體改變。除了科學,Long Run對心靈的正面影響也明顯,跑步者從Long Run中建立韌力和毅力,英文叫mental toughness。比賽時跑頭30K,心無雜念,從容面對餘下賽程,是馬拉松的成功要訣。
Long Run的好處是公認,有科學根據,無得拗,但偏偏跑步者避得就避,懶得就懶。不跑步的人可能問,點解鍾意馬拉松,但抗拒Long Run?問得好,答案是馬拉松和Long Run的分別太大。馬拉松是所有跑步者期待的一件盛事,不管參加了多少次馬拉松,站在起跑區,都感興奮,回想訓練期間的苦與樂,起跑前充滿期望和幻想。幾千人有相同經歷,站在其中,同樣有屬於自己的馬拉松故事。馬拉松是跑步者正式的嘉年華會,Long Run卻是無聲的綵排,沒有人歡呼,或根本沒有人知道,只得跑步者和漫長的跑道。
長跑者怎闖過Long Run的心理關口?最常見方法,是把長跑變成為群體活動,例如參加長跑會,或組織一班朋友定時跑。群體跑步的好處是增加樂趣,跑步時加跑步前後,有傾有講,不亦樂乎。群體特徵之一是,產生人與人的關係,例如不出席的話,出現罪疚感,因此,跑步者盡量不想缺席。
把長跑變成群體活動,當然有好處,但長跑骨子裏是個人活動。朋友或可迫使長跑者出現在起跑點,但怎跑,身體是否舒服,能否捱下去,全部都是關於個人。我的觀察是,把長跑變成為群體活動,難持久,因為種種原因(當然包括人與人之間可能出現的磨擦),群體組合遲早瓦解,最後,變回一個人。長跑者不懂得處理個人跟Long Run的恩怨,馬拉松成績注定愈來愈差。

蔡東豪  刊於蘋果日報

1 comment:

  1. serendipity
    見過有譯為: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也有簡單譯為緣份。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