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馬拉松起跑區,跑步者充滿信心,昨晚睡得好,幾個月訓練過程交足功課,連長課也做足,明顯見到自己在進步,過程中沒受傷。自信一步步建立起來,跑步者雖然未敢大聲說出來,總覺得可能今年不同——PB在望。臨場表現最初也不錯,跟足賽前部署,但最後10K,又撞上討厭的高牆,差少少做不出PB。賽後跑步者檢討每一個環節,好像都沒出錯,死得不明不白。在近乎完美條件下,PB擦身而過,跑步者心碎了。
以上情節似曾相識,心碎跑步者可能是你。心碎其實不是不明不白,內裏有合理原因。30K之後,發生的事情,跑步者不能完全掌握,這是馬拉松的定律,也是科學。除了少數職業跑手,跑步者進入30K後的迷離地帶,須接受一連串挑戰,跑步者以為自己準備妥當,但賽前根本沒法預演每一個可能發生的情況,所謂完美條件,其實並不完美。
跑步者前段可能跑得慢了,中段須加速,但不知不覺墮後,發現時已太遲;跑步者前段可能跑快了,最後一段路出事。30K後,體內能儲存的能量開始燒盡,甚麼事情也可能發生,這是我指的科學。其實有事發生,只是跑步者不為意。
心碎的人腦裏一片空白,一時間失去思考能力。合起眼,心碎的人腦裏重組比賽中的片段,是哪個地方出錯?失望不能表達心碎的痛,特別是知道朋友做到PB,口裏說恭喜,心裏問為何不是自己。心碎跑步者哭不出來,因為負面情緒籠罩着整個人,心裏太不忿氣。心碎跑步者怨天尤人:「我已經做到足,仲想我點?」心碎跑步者自暴自棄,最常見自殘方法是一段時間不跑步,或狂吞賽前不敢吃的東西,不敢飲的酒。各位,見過心碎跑步者未?或者,你試過。
心碎跑步者沒明天,下一個馬拉松遙遙無期,因為不想再一次心碎。心碎感覺可持續一段長時間,走出負面地帶,最終靠自己。朋友不客氣指出,這世界值得心碎的事情多的是,有排未輪到錯失PB,例如非洲有人吃不飽,不過此刻心碎跑步者不想知道非洲的情況。朋友講一萬句,不及自己心意改變。
時間永遠是治療的良方,理性慢慢回歸,跑步者遇到其他心碎跑步者,領略到長跑的無常。馬拉松沒有「一定」這回事,這也就是馬拉松引人入勝之處。沒有人可擔保一定做得到,所謂完美,在30K之後,都變得不完美。心碎跑步者折磨自己一輪,始終重新穿起跑鞋,再步上熟悉的跑道,然後報名參加下一個馬拉松,重頭再來一個可能令人心碎的循環。
蔡東豪 刊於蘋果日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