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24, 2014

3:59和4:01的分別

每逢到情人節和母親節,都聽到有人振振有詞說:只是尋常一日,其實沒意義。然而,每年千千萬萬人特意慶祝尋常一日。一個日子或一個數字,意義可以很大,大至超越理性分析。跑步者對數字的迷思,可以很驚人,最近幾位美國學者從九百萬個馬拉松完成時間數據,證實跑步者對時間的執着。學者把這九百萬個完成時間劃成一幅分佈圖,可清楚看見跑步者的偏見。

跑步者完成時間集中在完整數字之前,例如3:004:005:00等,過了完整數字時間,數字明顯下降。即是說,2:593:594:59完成數目遠超3:014:015:01。馬拉松跑手告訴你,完成時間只是一個沒意義的數字,是講大話。我相信這現象有世界大同版本,有人分析歷年渣打馬拉松紀錄,應該會發現同一現象。有機會達到時間目標,跑步者一定搏老命,美國人和香港人沒分別。

完整數字重要在於完整,不單易記,更重要是容易跟其他人溝通。對,跑步者的完成時間,代表跑步者的身分,這是關於面子。2:59,3:594:59完成者,可想像到最後幾公里賽程,一定緊張刺激。跑步者心裏在計數,為了2:593:594:59付出的痛,和接受3:014:015:01的失望,哪樣重要?

另一類人對數字也有迷思,是投資者。我有一個同事,幾年前認為樓市過高,賣出自住物業。他一直等待機會再入市,但他心裏有一個數字,是當日賣出物業的價格,樓價高於這個數字,他誓死不行動。樓價由他賣樓後不停升,這些年,他租住,一直在等。他對這數字的迷思,源於他不肯承認當日賣樓的決定是錯誤。很多股民買入股票,股價下跌,持有不沽,因為要等待回「家鄉」。家鄉是一個數字,是買入價,一日不到價,一日繼續持有,即使股價不停下跌。這些對數字迷思的例子,相信大家聽過,或者你就是數字迷思者。

買入或賣出價屬於已發生的事,投資者應該根據當時市況及自己的狀況,作出全新決定,人卻容易墜入數字迷思。投資者或跑步者為自己定下目標,是一件好事,但當目標是一個數字,在達到目標過程中,容易牽涉錯誤決定。

跑步者為了達到數字目標,特別是完整數字,所犯的錯誤,通常不及投資者嚴重。馬拉松不能達標的代價,可能是跑出遠低於跑步者能跑出的成績,因為在比賽後段知道達標無望,便放軟手腳。投資者為了達標付出的代價,可以是傷亡慘重。我勸喻投資者不要對數字產生迷思,投資最理想的目標,是簡單的賺取合理回報。至於馬拉松,轉入駱克道,4:00在望,拼盡身體內最後一滴能量,衝呀!

蔡東豪  刊於蘋果日報

Wednesday, May 07, 2014

愈跑愈重

減磅,是很多人加入跑步行列的原因。

減磅,是很多人退出跑步行列的原因。

因減磅跑步,這動機清楚不過,科學證明跑步有助減磅,身邊朋友跑步後瘦了一個圈。可是,當跑步者發現投入大量時間和精神,體重沒顯著下降,甚至是愈跑愈重,跑步變成令人沮喪,退出是遲早事。

愈跑愈重一個容易理解原因是,跑步者高估跑步能燃燒的卡路里,及低估跑步前後吸收的卡路里。跑步者都試過,跑完辛苦一課,獎勵自己方法,是大擦一餐,跑步者心裏想,今日燒了這麼多脂肪,多吃一點無妨。這幾年,香港人流行參加海外馬拉松,其實戲肉是大伙兒賽後大吃大喝,在歡樂氣氛中獎勵自己,特別瘋狂。這是簡單數學,入多過出,自然增磅。

跑步者另一獎勵自己方法,是休息。直覺上,劇烈運動後多休息,理所當然,但很多時跑步者過度休息。之前我寫過文章鼓勵企而不坐,也提到跑步者以為跑步消耗大量體力,坐番夠本,這是錯誤觀念。休息也可以過度,其實身體復元速度比我們想像中快。跑步者請反省:跑步後,我們是否減少其他活動,例如運動、家務、跟家人相處時間?其實,跑步者的體力消耗不是想像中這麼大,太多休息是不必要。

過量飲食和休息導致愈跑愈重,屬表層原因,很多跑步者都提高警覺,愈跑愈重牽涉兩個比較深層的原因。第一、跑步不錯能減肥,即減去體內脂肪,但取代脂肪位置是肌肉,而肌肉比脂肪重。跑步者一個普遍現象,是外觀上瘦了,例如腰圍減了,但體重不變;又或者,外觀不變,但體重上升。即是說,跑步做了它應該的事(減去脂肪),但單看體重,跑步者卻蒙在鼓裏,以為跑步沒用。

第二、身體是一部很精密的機器,懂得調節,適應身體的活動強烈度。跑步量增加,身體出現的重要變化,是身體懂得儲存更多能量,包括糖份和水。馬拉松跑手都知道,長跑表現取決於體內能儲存多少能量,愈多愈好。外面看,操練是關於跑得幾遠和幾快,其實身體內出現的調節過程,同樣重要。問題是,多儲能量,體重會增加。

跑步者從體重中衡量自己的身體狀態,這方法有問題,奈何體重是一個簡單和看得到的數字。剛才說的「肌肉取代脂肪」、「肌肉儲存量增加」等理論,一來太複雜,二來看不見。我的建議是,不要信自己雙眼,磅數不能反映你的健康情況,改信家人和朋友對眼。當他們說,你fit了、精神了,便證明跑步是好。



蔡東豪  刊於蘋果日報,金融中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