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24, 2011

三功

做一件事最有效的推動力是來自自己,並不是靠外在因素,因為最信得過的人通常是自己,最持久的一道力是由自己的意志發出。意志是一件奇妙的東西,有陣時有,有陣時無,你想有的時候未必有。就以我的老婆做例子,每次我天未光出去行山或跑步之前,她在被窩中半睡半醒見到我,眼神總是,點解你可以咁早起身?早起身這方面她全無意志,但我見到她教仔讀書做功課,遇到困難之大,她付出的耐性和毅力,我自愧不如,這只能是意志的表現。因此,我認為意志的性質是選擇性,而且有得培養。

培養意志最緊要觀察
天未光出去行山或跑步,推動力當然是意志。不去的誘惑太多了,例如太熱太凍、太黑太光、疲倦膝頭痛、明天要開會,總找到一個心安理得的藉口,因此要訣是要一鼓作氣走出門口,憑的是意志。我不大懂得解釋甚麼是意志,但我知道意志的一些特徵,例如無得學或無特定訓練,因為去學一件事本身就需要意志,未有意志之前怎去學意志。

我們通常高估自己的意志,因為意志飄忽難捉摸,惟有估,但我們估的能力差勁,由估股價走勢到女朋友心情到政府施政方向,我們都是錯多對少,並且不會從錯誤中學習再改進,只會錯完又錯。面對自己的不足,我們惟有喚醒這件叫意志的武器,作決一死戰,但每次都大敗收場,最需要意志的時候,它孱過孱仔強。當我想到自己早起身和老婆教仔的毅力,意志強起來的時候真的很強,關鍵是怎樣培養某方面的意志。我以熟悉的行山和跑步做例子,培養意志最緊要觀察:

讓意志在障礙中成長
一、觀察自己。意志培養過程頗慢,我們要清楚自己才能改變自己。觀察自己的目的是要接受,接受自己的不足,幾十歲了,能改的早已改了,仍存在的很可能沒法改變,那麼最佳方法是從旁繞過,盡量不正面硬碰。觀察自己,盡量少判斷,放開懷抱,太多太少太重太輕,暫時不去判斷,知道問題的答案,足夠了,要學懂接受。行山和跑步的時候我最常觀察的,是自己身體的變化,嘗試找出因果關係。

二、觀察別人。我會觀察身邊熟悉的人,例如我喜歡觀察家人。不要浪費時間去觀察名人,因為名人讓我們見到的一面未必是真,越近距離接觸名人會越失望。行山和跑步的時候,我四圍人家的跑姿、裝備、神態等,為甚麼他們這樣做而我不是?

三、讓別人觀察我。行山和跑步的好處是無得扮,這時候的我是真我,甚麼怪脾氣,表露無遺。我行山和跑步多數有同伴,我觀察自己和別人之同時,我希望同伴觀察我,給我意見。
觀察的意義是讓我更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可能和不可能,然後讓意志在充滿障礙的環境中慢慢成長:自己、人、叫人自己。

蔡東豪 2011.12.23 逢星期五刊於《蘋果日報》

Saturday, December 17, 2011

山上悟道

最近認識了港大副校長周肇平醫生,言談之間知道他也是愛山人,四度參加毅行者,最後一次參賽是 2007年,當年全隊年齡合共是 268歲。周教授指,其實他們真實年齡是 264歲,但 264諧音「易碌死」,所以每人加 1歲,湊夠 268好意頭。知道了周教授的年齡後,再留意他的外表容貌,我肯定自己揀行山這運動一定無錯。

周教授後來給我看一篇他多年前寫的文章,關於山上的人生哲學,以文字表達山的奧妙,我後輩得很。醫學以科學和理性為根基,周教授回想年輕時期,以為可藉醫學去了解人生,卻掉進更大的危機,後來花了長時間遊走於西方哲學和東方智慧之間,對生命才建立起新的看法。

上山下山之間認識自己
每遇困惑,周教授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地方,在這地方他立體地看事物,清楚得多,不少人生難題都在這地方解決,這地方是山上。山上是悟道的好地方,不過,人始終在山下生活,對於周教授,人生就是走上山和走下山之間一個認識自己的過程。

周教授講這故事:
從前有一個年紀老邁的國王,想退位給王子,但王子年輕,十分反叛,不聽別人的說話,於是國王把他送到山上,跟一位得道高僧學習。一年後,王子歸來說:「我現在不但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而且懂得分辨好與壞的聲音,可以繼位了。」
國王說:「不行,你再到山上學習一年。」一年後,王子從山上下來跟國王說:「我現在已經聽到無聲之聲,春天花開,秋天月滿,我都聽得清清楚楚。」國王說:「你可以登位了。」一般企管書本,故事說到這裏便完結,周教授加了接下來的部份:

聽到內心聲音
王子登位,選賢與能,又懂得聆聽沉默大多數的意見,結果國富民強,征服了鄰近多個國家,盡享繁榮。不過十年後,他總覺得有點不開心,於是告訴群臣:「我又要上山了。」一年後歸來,告訴眾人:「我已聽到自己內心聲音。快樂、痛苦和妒忌,我都聽得很清楚。」他開始跟鄰國和解,注重環保,天下太平,人人和睦共處。

國王慢慢老去,一日又對群臣說:「我又要上山了。」一年後,卻不見國王回來,於是眾人上山找他,在一塊大石上看到刻字:我現在甚麼聲音也聽不見,我和大自然已經無分彼此,你們不用找我了。
群臣下山,找來小王子,預備助他登基,但小王子終日沉迷打機,不聽他人之言。有一日,宮外有一老僧求見,隱隱好像老國王的面貌,自願把小王子帶上山一年……

下次上山時,想一想周教授的故事。

蔡東豪 2011.12.16 逢星期五刊於《蘋果日報》

Friday, December 09, 2011

可揀孤獨

這個問題我回答了很多次,但每一次我都要確保自己的面部表情、語氣、聲線做好配合;問題是,一個人跑步,唔悶咩?不單止唔悶,我還很享受一個人獨處的時間。

每日由踏出門口上班,在地鐵、路上、辦公室,四處都是人,都是雜音,我們分分秒秒都把自己弄得忙個不停,我懷疑我們已失去了跟自己相處的能力。在營營役役生活中,偶而出現一剎那的寧靜,我們會感到不自然,為了打破這不自然的感覺,我們立刻拿出 iPhone,回到熟悉的環境,噢,這世界仍記得我。單獨一個人的時候,接觸到寧靜,今時今日這是極為奢侈的一件事,當然有不少人不敢去欣賞這奢侈。

我聽到呼吸心跳
一個人跑步當然不悶,我聽到很多聲音,有來自大自然的風聲鳥聲,有來自晨運客和其他跑步者的對話,但我最享受的聲音,是來自自己,我說的是一個人跑步的聲音。

我聽到自己的呼吸,所有跑步者都知道呼吸的重要性,但跑步者不會秒秒鐘留意着自己的呼吸。我知道呼吸的存在,我刻意去聽的時候,可以聽到呼吸聲。呼吸聲很神奇,我不知道具體上它怎操作,我沒有刻意去指揮呼吸,它是自自然然地在發生,我想跟自己的呼吸對話:邊個叫你這樣做?
我聽到自己的心跳,或者我覺得自己聽到,我雙腳能夠在跑,全賴心臟在指揮血液流通,我也想跟心跳對話:我這狀態可跑幾耐?

我聽到跟自己對話的聲音,腦海裏或者在出現一些正在困擾我的問題,或者一些開心的事情,或者一些很無聊的東西,我的思考跟我雙腳一樣在奔馳。不知試過多少次,很多問題在跑步的時候不知不覺解決了,其實不是有心去解決,總之跑完步之後,發現問題原來很簡單。跑步彷彿提升我的判斷能力。

我學識享受孤獨比賽前,站在起點的人數達幾千人,可能遇到很多熟朋友,但開跑之後,又變成一個人的比賽,聽到的又是風聲鳥聲,又是呼吸聲心跳聲,又是腦海中亂七八糟的雜想。要學跑步,首先要學識跟自己相處,怎樣處理孤獨,然後慢慢從「處理」提升至「享受」。跑步對我最大的得着,是我學識了享受孤獨。孤獨是一個人的時候,不感到寂寞,反而感覺到自己的存在,這是我最私人的時間,我感到自己在做一件最自私的事情,完完全全為自己而做。有人說,孤獨是一種優雅、一種美態,我不敢扯得太遠,但在 iPhone年代,我慶幸自己有享受孤獨的選擇。

蔡東豪 2011.12.09 逢星期五刊於《蘋果日報》

Saturday, December 03, 2011

行山的世界觀

行山在起點、終點或中途休息期間,很多時都會跟行山者搭訕。在山上,人變得健談,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現象。這可能是我的壞習慣,我很快便想知道別人的背景,例如工作,因為我想知道這個人為何會這樣看這件事情,例如行山者為何行山,或者這叫做八卦。

TC山齡比我長,早年組成 Cosmosboys,他在山上人面廣,很多時我跟人傾一大輪之後,他才告訴我,他認識了這個人 10年,聽了我跟這個人的對話,才知道他從事的行業。我很欣賞 TC這種跟別人相處的方式:大家因為一件事走在一起,其他一切不過問,純真地一同享受這件事的苦與樂。

山上要談的已夠多
行山的原因多到數不盡,例如吸收新鮮空氣、減肥、瞓唔着、睇風景、睇花睇草、比賽、同朋友吹水、便宜的消磨時間方法、喜歡行山的感覺……不管是甚麼原因,大家依照自己的方式享受行山的樂趣。行山沒分對錯,沒分正邪,沒分甚麼是有意義無意義,任何人都可以行,只要你喜歡,就去行,是這麼簡單的一回事。

TC回想十多年前創立 Cosmosboys的年代,一大群人因為喜愛行山走在一起,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目標,是怎樣行得更快,怎樣在毅行者做出更好的成績。維繫着這群人就是這兩個單純目標,其他例如職業、財富、宗教、政治背景等,一概不談,甚至做到不問的地步。 TC說,愛上一件事,環繞這件事的東西已夠趣味,在山上要談的已夠多,無時間去研究行山者的背景。一件事可以做到這麼純的境界,真的不容易,我只能羨慕。

有人說,看一個人的特徵,就可以推算他是怎樣的一個人。我完全欠缺這種能力,就如 TC的真人經歷,跟一個人一齊行山幾年,不談私事,能了解這個人的背景未必很多。在山上跟別人搭訕多了,更加感受到人的不同,由職業到階級到宗教到體能到個人經歷,這些影響着每一個人的質素,才真正塑造行山者的世界觀。

行山不是我的一切
山很大,可容納不同的事物,讓我們繼續以自己的方式,相信我們希望相信的事物。行山只是我們選擇去做的一件事,並不一定代表我們是怎樣的一個人。我很喜歡行山,但行山不是我的一切,我亦很難相信,我怎行山便代表我是怎樣的一個人。有一日我可能不再喜歡行山,但不一定代表我經歷重大改變,可能只是那一刻不想再行。很喜歡從遠處望着一大群行山者慢慢行上高山,行山者或持有南轅北轍的世界觀,以不同步速,一同征服這個山。行山者目標各不同,各取所需,但所有人享受着同一樂趣,是行山。

蔡東豪 2011.12.02 逢星期五刊於《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