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20, 2011

懷着感恩剪帶

比賽前一日,下着大雨,我賴得戚對老婆說:「今次行運,個天都幫我哋。」老婆以為天雨路滑,會影響成績,我解釋毅行者怕熱不怕冷,地滑的確增加些少難度,但清爽涼快的天氣遠遠抵消這些少難度。不論是梯級或碎石,落山是分隔開超級和普通毅行者的關鍵,超級毅行者不是一步一步落山,而是「飄落山」,因此落雨對超級毅行者整體上是好事。

比賽當日早上,停了雨,天陰,我對老婆說:「死啦,唔知會唔會Worst of both worlds,路又滑,天氣又熱?」老婆答唔會,天文台話當日會下雨,而且雨勢比昨日要大。天文台,唉!

一年365日有一日在一個地方我是很出名的,是北潭涌的起點這嘉年華大派對,我四處同人打招呼、吹水、影相。就是這一日在這地方,讓我儘情享受一個人能享受的虛榮。所有人都向我祝福:Good Luck,終點見。我對每一個祝福者懷着自信答:「終點見。」我滿腦子只想着一件事,能否破去年紀錄。起賽前精B的所謂「衰」,是做不到1749。

在起點最前面,我問KK出發前有甚麼錦囊,他說今日天氣呃人,表面上天陰,但溫度和濕度很高,他估計有3分1參賽者會提早出事。KK說:「捱到雞公山,個太陽偷偷地出來灑多一嘢,好多人會頂唔順。」我聽咗算數,「好多人」當然不包括精B,精B是久經戰陣的超級毅行者嘛。

一起步便知不妙,天氣悶熱,濕度極高,一滴風都無,呼吸不暢順。到達壩尾水站時間是1.05,跟我們平日操練時一樣。上西灣山心裏更知大鑊,悶熱天氣影響散熱,完全想不到在第2段便遇上困難,時間上雖然做到預期目標,但各隊員身體上消耗比平日大得多,暗地裏精B為保持時間目標,原來正在付出沉重代價,而代價在之後幾小時償還。到CP2時間是3:30,跟我們預期相若,在CP2不遠處見到毅行教室的美女隊,她們想做17小時,我們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弱。

上雞公山,如KK所料,太陽真的偷偷地出來,太陽 + 濕 + 焗 + 無風 = 好大鑊。精B仍然照着原定計劃行事,2:10完成第3段,在這理想時間表層下面隱藏住的,是已被消耗了七七八八的能量。這情況根據經驗,應該在第7或第8段出現,過往應付方法是,以終點距離已不遠的亢奮帶着疲倦身軀衝向終點,可是,這裏只是雞公山!

完成3段之後,時間比預期差不多,但到CP3後,狀態之差前所未見。老婆說,我哋幾個人全無笑容,辛苦到無嘢講,跟往年的風騷樣差很遠。第4段開始的斜路,我記得每年我哋都在這裏吹水,不知不覺行到頂,今年4人默默無聲。在這裏再遇上毅行教室的美女隊(最後一次遇上,她們終於做到1807,恭喜),人哋做17,在這裏仍在一起,證明精B掂 …

死頂捱到斜路頂,應該爆發的問題陸續爆發。我開始感到頭暈,無力,突然汗如雨下,在這一段第一次有放棄的念頭,但念頭一閃即逝,我12年毅行者生涯鐵定今年告終,不可能剪帶收場,全世界都知道這件事,怎樣向鄉紳父老交待?喂,好多人睇住我哋,無可能中途退出!

第4段是徹頭徹尾的捱,我哋算幾捱得,普通痛楚難不到我哋,但體力過度透支的影響是打擊意志。今年掛靴,我特地第一次安排個仔來參與Support Team,在獅子亭和金山等我,我點都要精精神神捱到獅子亭,以英雄式姿態見個仔。第4段開始至獅子亭,我們的時間比原定時間已慢了45分鐘,1段路輸了45分鐘,可見情況之差劣,不過總算強帶笑容見到個仔,精神為之一振,但這一振非常短暫。

上畢架山我知道玩完,左腳上5吋下5吋位痛到飛起,其他身體毛病不說,每行一步痛至入心。這些經驗我很深刻,12年間遇過不少,周身出現痛對於我來說是「果」,不是「因」,真正的「因」是體力透支,引至百病重生,能出現的毛病爭相出現。我有想過,不如捱到金山再見下個仔,然後在燒烤場剪帶,不想他見到老豆退出,但這短短一段路我不想行了。在CP5之前,精B舉行Team Meeting,我宣布我行不下去,希望他們3人繼續,但他們堅持一起退出,這對於我來說,代表另一重壓力,我不想連累他人,但我真的身心俱冧。

到了CP6,開始下大雨,天意真的弄人,上雞公山假如下雨的話,歷史可能改寫,入夜後最不需要下雨的時候下雨,無話可說。剪帶後我木無表情,坐着休息,有一個毅行者見到我,他帶點激動對我說:「你要繼續下去,你自己講過,要喚醒你的肌肉,終點見你。」他臨離開時再跟我說多一遍,我不知怎回應,我收埋兩隻手腕,我不想俾佢見到我已剪了帶,我苦笑着答:「我會儘量。」

今年的經驗令我更加尊重毅行者,這項活動看似容易,但其實很難。超級毅行者一年之間也要剪帶離場,說明了毅行者的不確定性,也說明了訓練和臨場戰術的重要性。

12年毅行者生涯最後一戰剪帶收場,當然是一個遺撼,我也不想選擇這結局,但由剪帶一刻到現時為止,我沒有傷感,因為我的毅行者回憶不止是這一次的經驗,還包括12年豐富充實的歡樂時光。太美妙了,由一個開開心心只求完成的行山者,我最後成為過超級毅行者;我出版過兩本關於毅行者的書 (毅行出哲學專欄仍會寫),其中第一本《毅行者》是我覺得最驕傲的一本書;我認識了無數毅行者界好友,下年毅行者當日我會到場再享受剩餘的虛榮;我把毅行者帶進精電(今年精電派4隊參賽,等於香港員工數目10%),將好東西和其他人分享;最初以可能只有我一個人才明白,但後來發現有很多同路人的哲理去享受毅行者的苦與樂。太精彩了,最後一次不能完成,只是眾多回憶中的一個,我笑過,我傷心過,我真心用功做過,我沒太多其他要求。

12年,夠了,遇上毅行者,是我的福氣,懷着感恩道別,再見毅行者。

夠了

夠了。一件事連續做了 12年,乜都做夠。

未夠。毅行者舉行了 30年,每年 3000至 4000人參加毅行者,我估計超過一半毅行者在比賽末段,開始不停對自己講:「夠了,這是最後一年」,我也不例外,每一年如是。我老婆已經聽到無反應,比賽完之後,我誓神劈願這是最後一年,她的回應是:「個仔下星期運動會。」

夠了。毅行者這毒癮很難戒得掉,就趁今年一鼓作氣戒掉吧!去年精 B達成所願,做到超級毅行者,今年一是可以做得更好,一是不可以,總要有個終結。

未夠。如果今年精 B靠「五條煙」操練計劃也可以超越去年成績,證明我們很 Fit,證明經驗是重要的,下年有空間可以做得更好。一年 52個周末,在 9月和 10月犧牲 5個周末來操練,不算過份,可以負擔得來。

夠了。你身體過度勞損,因住第日老咗膝頭退化,行動有問題。
未夠。有甚麼證據證明我膝頭勞損,我膝頭不錯是經常有痛,但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可以是治療的一種方法。愛上毅行者後,我對身體狀況變得敏感,了解深了,更加知道自己的極限。再者,「第日老咗」是甚麼意思?在一些人眼中,我已經夠老了,難道我要保養好身體,準備 80歲上郵輪環遊世界。今日我仍在山上跑,我不停感恩。

夠了。年年做同一件事,一定有點公式化,有點悶吧!

未夠。毅行者就是一件這麼抵死的事,麥理浩徑不變,賽例不變,但每年都學到一些新事物,每年比賽之前也戰戰兢兢,新鮮感從不缺。

夠了。專心跑步吧!花費的時間比較少。

未夠。毅行者和跑步之間沒有衝突,這幾年在毅行者操練加入跑步元素,反而覺得兩者性質是互惠互利。毅行者和跑步可以共存。

夠了。不如轉打高爾夫球,可以結交上流社會,晉身高等華人,對事業有幫助。

未夠。每次我在皇崗過關上工廠,見到帶着高爾夫球棍的成功人士,我心裏面的確羨慕。睇吓人哋,閒日可以去打波,代表生意無憂。高爾夫球或者是因不是果,打波本身真的可以令人成功。 With due respect to高爾夫球這種運動,我更喜歡雙腳帶動我在路上跑的感覺,我不想停下來。還有,非工作需要,我是不去內地的。

夠了。年年參加毅行者對家人是一個負擔。

未夠。我相信我老婆寧願我參加毅行者,多過我去東莞打高爾夫球:「老婆,明天一早打波,我今晚去東莞過夜。」

夠了。我屋企有個 6歲「明日毅行者」,毅行者 50周年的時候,我希望自己在終點迎接他,我要開始培養他對山的感覺。夠了。

蔡東豪 2011.11.18 逢星期五刊於《蘋果日報》

Saturday, November 12, 2011

自信抑或阿 Q

「五條煙」操練計劃完成了,從客觀數據看,成績差強人意。 5課中,一課全隊不能完成,一課只得半隊完成,最後一課「雙坳」(第三至第八段),完成時間是 11.5小時,比去年比賽同段路程的時間慢。 KK陳國強有一條方程式,「雙坳」時間乘 1.7得出完成時間,以此程式計算,精 B今年完成時間接近 20小時,不能超越去年 17小時 49分。

好彩,毅行者不是講數據,上星期談過,毅行者是講學識。「五條煙」是無辦法之中的辦法,精 B今年不能付出去年同樣的精神和時間,有考慮過以超級毅行者榮譽在高峯光榮引退,但又心癢想參加,於是自作了要支持毅行者 30周年的藉口,因此要想出一個有效率和有把握的操練計劃,目標是超越去年的成績。「五條煙」的精髓是,以 5課長課喚醒我們的肌肉,使我們再次習慣長途毅行的感覺,從操練中建立自信。精 B最有力的武器就是自信。

建立自信不是易事
4個有學識的尋真者要建立自信,不是易事,因為尋真者會不停質疑事情的真偽,即是說,精 B自己呃自己和被人呃得多,自圓其說不能依賴普通謊言。其實精 B呃自己的能力已很高, TC多年來沿路不斷又呃又,他的一句「 KK都係差不多咁慢」,已成為精 B最心愛的童話──無人信但聽了很舒服。有些時候,我們會弄不清自己的假設是自信抑或阿 Q精神,因為兩者只差一線。

在毅行者前夕,精 B向全世界宣佈,我們懷着空前自信,可以在 11月 19日凌晨打破去年成績,我們今年的最佳成績會在比賽當日出現。這不是阿 Q精神,這是經過反覆事實辯證累積起來的自信,理據是:
1.最弱變最強。去年 Nelson在第七段撞牆,又屙又嘔,最後 TC推他上大帽山,網誌相片中有紀錄這偉大場面。一年之間,一個半百中坑減去 10磅,改變了生活習慣,低下頭苦練, Nelson由全隊最弱變為最強。
2.天氣。比賽當日天氣一定會比操練的時候清凉,因此操練的狀態不能作準,毅行者怕熱不怕冷。
3.不用孭背包。大熱天時上馬鞍山要孭 3樽水,再加食物和其他用品,而比賽當日全程只是手揸 1支水,忽然身輕如燕。我們就是和尚寺日日被師父叫擔水的小和尚,不知不覺地練成一身好武功。
4.比賽氣氛。受到其他人興奮表現影響,比賽當日會不自覺地走快了,特別是在初段。我們要注意的,是初段太快。
5. Tapering。這個字用於長跑比賽的操練,意思是比賽前 1至 2星期徹底休息。平日不停操練,突然停下來一段長時間,蓄勢待發的一道力很大。
6.最後一個原因,在下星期五比賽當日刊出。麥理浩徑見,記着 S05,時間是 1749。

蔡東豪 2011.11.11 逢星期五刊於《蘋果日報》

Wednesday, November 09, 2011

八方人物:二人三足毅行者 見證患難人生

馮錦雄與太太相伴走過三十多個年頭,月底會一起挑戰樂施毅行者賽事。跑過 10公里、半馬拉松、全馬拉松,多年前因意外失去左小腿的馮錦雄決定更進一步,挑戰月底舉行全程 100公里的樂施毅行者。馮錦雄笑言,和妻子「二人三足」走過逾 30年漫長日子,今次參賽除了挑戰自己,也是用另一個方法對妻子體現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承諾,「我哋一齊行咗咁多年,梗係想繼續行落去啦」。

失去左腳獲得愛妻
馮錦雄表示會嘗試用應付全馬的碳纖義肢來參加毅行者,更笑言希望不會拖累太太成績。

32年前馮錦雄遇上交通意外,左小腿截肢,對當時任體育老師的他打擊極大,「對一個鍾意運動嘅人嚟講,冇咗隻腳仲點可以教體育呢?」他一度心灰意冷,幸得朋友家人支持,才能重新站起來,繼續走人生路,留院康復期間更認識照顧他的護士,未幾共諧連理,變成終生伴侶的馮太。


馮錦雄說,不再擔任教職後輾轉做過不同工作,數年前在友人鼓勵下重拾跑鞋,今年初完成 42公里馬拉松賽事,令他信心大增,將目標轉為難度更高、本月 18至 20日舉行的毅行者。他找來太太和兩名義肢矯形師組隊參賽,希望 27小時內完成全程。明年 60歲的馮錦雄笑說:「年紀咁大,時間越拖得耐越難完成賽事。」他表示,數年前重拾跑鞋之後,自覺判若兩人,「越跑越有鬥志,年紀越大好似體能越好」。馮太數年前開始每年都參加毅行者,為太太的隊伍擔任支援者的馮錦雄也「心郁想落場」,今年終付諸實行,「太太過往行開 22個鐘,我今次加入其實都係掹衫尾咋」。馮太在旁笑指丈夫「到時唔好累街坊呀」。

馮錦雄與太太相知相愛 30年,感情如一,坦言上天奪去他的左腳,卻給了他一個最好的太太,「有啲事真係塞翁失馬」。馮錦雄說,若最終成功完成 100公里賽事,將是很難得的經驗和回憶,「同太太一齊行咁多年,以後梗係想繼續行落去啦」。或許,這 100公里的路途同時是馮氏夫婦愛情路上的一個里程碑。

殘障人士走完 100公里不是易事,馮錦雄只想珍惜仍擁有的機會:「我仲可以跑,點解唔試多啲珍惜每個機會呢?」他的堅毅帶來不少「粉絲」,不少行山人士都當他是偶像,在互聯網盛讚他值得敬佩,「其實我呢一、兩年都有帶人練跑,一個傷殘人士帶健全嘅人跑步,個場景都幾得意」。

記者 梁德倫
《蘋果日報》 八方人物 2011年11月08日

Saturday, November 05, 2011

學識

參加毅行者沒有學歷要求,但我要提出一個可能會令人不安的看法:成績優異的毅行者熱愛追求知識,他們喜歡思考,即是說成績優異的毅行者擁有學識。成績優異的定義不是指時間超卓,而是做到自己想做到的時間。樂施會多得我唔少,把毅行者貴族化,違反了毅行者普及大眾的原則。唔啱聽不代表唔啱,等我解釋。

學識不等於學歷,學歷不高的人可以有學識,有高學歷的人卻未必有學識。學識可以是生活智慧,憑觀察和經驗累積,不一定來自書本。學識不是與生俱來,不會從天而降,是後天學習。有學識的人有一些共通點,他們對世事好奇,喜歡尋真,接受事情的不確定性,清楚自己的強項和弱點。學識的關鍵詞是「學」。

愛思考善計劃 始能完成
成績優異的毅行者都是有學識的人,是因為毅行者這項運動很難。樂施會又一次多得我倒米,可能急忙舉例證明毅行者不難,例如 70多歲長者、失明人士、義肢運動員也曾完成毅行者,因此毅行者難極有限。我告訴你,這些 70多歲長者、失明人士、義肢運動員通通喜歡思考和善於計劃,否則他們根本不會參加毅行者,更不可能以優異成績完成,這些正是有學識的人。

成績優異的毅行者一定要在訓練前,為自己和隊友度身訂做訓練計劃,訓練期間要因應不停轉變的環境去變陣和調整,例如隊友受傷不能參與操練,要怎樣調節各人的身體和更重要的心理狀態,或者在 7、 8月最熱的日子,怎樣不跟太陽硬碰而又滿足到操練的需要。這些問題不簡單,要想得透徹,要因應隊友的能力制定一套合適的訓練計劃,才有機會達致隊友一致認同的目標。

一項 4個人的運動講求的,是包容 4個人的不同,有人喜歡快有人喜歡慢,有人怕上山有人怕落山,林林總總的古怪習慣和要求,全部在操練期間出現。要擺平這些不同,需要無比的 EQ,有時不用出聲,隊友一個眼神足以令他人難受。要平衡 4個人所想所需,一定要 4個人不停去想辦法,找到一個大家接受的訓練方法,一定要邊試邊錯邊遷就。

4個人同時達標 非僥倖
很多世事是熟能生巧,撞得板多就精明了,商業世界中常用 Learning Curve來形容從經驗累積的學識。 Learning Curve是從上斜去到一個平坦位置,由困難變成常態,但毅行者偏沒有常態,或者毅行者的常態是無常。參加了十幾年毅行者,每一年都學到新事物,每一年起步前心情仍是戰戰兢兢。毅行者就是一項試完又試、改完又改的學習工程,從身體變化到友情變化,不停在變。

想深一層, 4個人行 100公里,要在不停變化的環境中,做到 4個人定下的目標,其實是在 4個人的能力之上,即是正常情況下很有可能做不到,做得到是要經過長時間的付出,而這付出過程不可能「符碌」,唯一方法是要不停思考,不停計劃,需要的是學識。

蔡東豪 2011.11.4 逢星期五刊於《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