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05, 2011

學識

參加毅行者沒有學歷要求,但我要提出一個可能會令人不安的看法:成績優異的毅行者熱愛追求知識,他們喜歡思考,即是說成績優異的毅行者擁有學識。成績優異的定義不是指時間超卓,而是做到自己想做到的時間。樂施會多得我唔少,把毅行者貴族化,違反了毅行者普及大眾的原則。唔啱聽不代表唔啱,等我解釋。

學識不等於學歷,學歷不高的人可以有學識,有高學歷的人卻未必有學識。學識可以是生活智慧,憑觀察和經驗累積,不一定來自書本。學識不是與生俱來,不會從天而降,是後天學習。有學識的人有一些共通點,他們對世事好奇,喜歡尋真,接受事情的不確定性,清楚自己的強項和弱點。學識的關鍵詞是「學」。

愛思考善計劃 始能完成
成績優異的毅行者都是有學識的人,是因為毅行者這項運動很難。樂施會又一次多得我倒米,可能急忙舉例證明毅行者不難,例如 70多歲長者、失明人士、義肢運動員也曾完成毅行者,因此毅行者難極有限。我告訴你,這些 70多歲長者、失明人士、義肢運動員通通喜歡思考和善於計劃,否則他們根本不會參加毅行者,更不可能以優異成績完成,這些正是有學識的人。

成績優異的毅行者一定要在訓練前,為自己和隊友度身訂做訓練計劃,訓練期間要因應不停轉變的環境去變陣和調整,例如隊友受傷不能參與操練,要怎樣調節各人的身體和更重要的心理狀態,或者在 7、 8月最熱的日子,怎樣不跟太陽硬碰而又滿足到操練的需要。這些問題不簡單,要想得透徹,要因應隊友的能力制定一套合適的訓練計劃,才有機會達致隊友一致認同的目標。

一項 4個人的運動講求的,是包容 4個人的不同,有人喜歡快有人喜歡慢,有人怕上山有人怕落山,林林總總的古怪習慣和要求,全部在操練期間出現。要擺平這些不同,需要無比的 EQ,有時不用出聲,隊友一個眼神足以令他人難受。要平衡 4個人所想所需,一定要 4個人不停去想辦法,找到一個大家接受的訓練方法,一定要邊試邊錯邊遷就。

4個人同時達標 非僥倖
很多世事是熟能生巧,撞得板多就精明了,商業世界中常用 Learning Curve來形容從經驗累積的學識。 Learning Curve是從上斜去到一個平坦位置,由困難變成常態,但毅行者偏沒有常態,或者毅行者的常態是無常。參加了十幾年毅行者,每一年都學到新事物,每一年起步前心情仍是戰戰兢兢。毅行者就是一項試完又試、改完又改的學習工程,從身體變化到友情變化,不停在變。

想深一層, 4個人行 100公里,要在不停變化的環境中,做到 4個人定下的目標,其實是在 4個人的能力之上,即是正常情況下很有可能做不到,做得到是要經過長時間的付出,而這付出過程不可能「符碌」,唯一方法是要不停思考,不停計劃,需要的是學識。

蔡東豪 2011.11.4 逢星期五刊於《蘋果日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