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搞錯,下星期日才是頭50km,今個星期日在25度氣温再練1至2。
落了幾日雨,行第2段變成泥槳溜冰,對鞋重了幾磅。天氣轉涼,西灣山後再出太陽,彌補了所有唔舒服。3小時50分完成,較接近比賽的情况,行完重有興致跑回停車場。
操練開始認真,俾足心機行,隊友互相提點,有比賽Feel。
Monday, September 13, 2010
Saturday, September 11, 2010
大埔道截的士
現在是毅行者訓練高峰期,周末麥理浩徑開始熱鬧起來,晚上燈光處處。有些人參加毅行者是為了參與和完成,有些人是為了改善成績,兩種人都要進行訓練,但訓練的目的有一重要分別,可用兩字來解釋:提升。想改善成績的參加者希望藉着訓練提升速度,縮短完成時間。其實所有競賽性質的運動跟「提升」有關提升速度、提升能耐、提升身體可做得到的成績。
純粹為了參與和完成的毅行者需進行訓練,但訓練是想身體適應長時間行山的環境,能夠抵達終點,感受一下毅行者這個經驗,他們對速度的要求不高,所以對他們來說,最大敵人不是四十八小時,而是中途退出的誘惑。
為提升速度和為感受經驗的毅行者都是毅行者,毅行者美妙之處是容納不同目標的參賽者,各取所需,兩個陣營之間無必要設界線,更無必要下價值判斷。其實不少毅行者嘗過兩個陣營的滋味,他們可能兩邊走,一年輕輕鬆鬆,一年搏命做好成績。
我便是兩邊走的人辦,參加了毅行者多年,大部分年份是為了參與和完成,嘗毅行者經驗。其實有時候我也質疑自己,當中了毅行者毒之後,我是為了嘗毅行者經驗,抑或是不希望嘗不到毅行者經驗?不參加的話,十一月這幾日我會怎過,當我知道四千幾人在做一件事,我就做另一件事,我的心情會點?想到這裏通常我不想多想,繼續參加便解除所有疑惑。我跟過不同隊友合作,大家都會先旨聲明互相之間的要求,各適其適,嘗過不同樂趣。
這兩年為速度而參加,訓練性質變成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目標一早定下,所有人同意,更重要的是我們相信「提升」的威力,只要跟着有系統的訓練,有TC做領軍,隊員的工作是保養身體,有恆心地跟住做,訓諫也是一種樂趣。這種樂趣是看到成績逐步提升,不知不覺間進步了,以前做不到的,現在做得到,而且有信心將來可做得更好。
有人問我,參加毅行者為提升,把競爭性加入一項鍛煉意志的運動,會否破壞毅行者的精神。我兩邊走的過來人身份給予我一個有利的觀察位置:我認為沒有問題。毅行者精神之一是包容,賽例是簡單的一百公里/四十八小時/四人同行,其餘的悉隨尊便,你想點就點,各自尋開心。其實簡單的賽例已包含了毅行者精神的奧秘。
許多人把競爭性和自私的野心混為一談,這些特質或會同一時間在一個人身上出現,但不能劃上等號。我認為競爭性是鍛煉毅力的重要元素,因為競爭教曉我們一些重要事情:我們會輸、會失敗、會做不到預設的目標。學識輸是學做人重要的一課,因為我們會輸,甚至輸完再輸,從中學懂謙卑。
我試過在大埔道截的士離開,回家後不開心至極點,但當晚我睡得着,因為我下定決心明年再來。能夠領略到輸的意義,學識輸代表什麼 (更重要是輸不代表什麼),我是一個更有毅力的毅行者。
撰文:蔡東豪 Tony Tsoi / 2010.9.11 逢星期六刊於《信報》
純粹為了參與和完成的毅行者需進行訓練,但訓練是想身體適應長時間行山的環境,能夠抵達終點,感受一下毅行者這個經驗,他們對速度的要求不高,所以對他們來說,最大敵人不是四十八小時,而是中途退出的誘惑。
為提升速度和為感受經驗的毅行者都是毅行者,毅行者美妙之處是容納不同目標的參賽者,各取所需,兩個陣營之間無必要設界線,更無必要下價值判斷。其實不少毅行者嘗過兩個陣營的滋味,他們可能兩邊走,一年輕輕鬆鬆,一年搏命做好成績。
我便是兩邊走的人辦,參加了毅行者多年,大部分年份是為了參與和完成,嘗毅行者經驗。其實有時候我也質疑自己,當中了毅行者毒之後,我是為了嘗毅行者經驗,抑或是不希望嘗不到毅行者經驗?不參加的話,十一月這幾日我會怎過,當我知道四千幾人在做一件事,我就做另一件事,我的心情會點?想到這裏通常我不想多想,繼續參加便解除所有疑惑。我跟過不同隊友合作,大家都會先旨聲明互相之間的要求,各適其適,嘗過不同樂趣。
這兩年為速度而參加,訓練性質變成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目標一早定下,所有人同意,更重要的是我們相信「提升」的威力,只要跟着有系統的訓練,有TC做領軍,隊員的工作是保養身體,有恆心地跟住做,訓諫也是一種樂趣。這種樂趣是看到成績逐步提升,不知不覺間進步了,以前做不到的,現在做得到,而且有信心將來可做得更好。
有人問我,參加毅行者為提升,把競爭性加入一項鍛煉意志的運動,會否破壞毅行者的精神。我兩邊走的過來人身份給予我一個有利的觀察位置:我認為沒有問題。毅行者精神之一是包容,賽例是簡單的一百公里/四十八小時/四人同行,其餘的悉隨尊便,你想點就點,各自尋開心。其實簡單的賽例已包含了毅行者精神的奧秘。
許多人把競爭性和自私的野心混為一談,這些特質或會同一時間在一個人身上出現,但不能劃上等號。我認為競爭性是鍛煉毅力的重要元素,因為競爭教曉我們一些重要事情:我們會輸、會失敗、會做不到預設的目標。學識輸是學做人重要的一課,因為我們會輸,甚至輸完再輸,從中學懂謙卑。
我試過在大埔道截的士離開,回家後不開心至極點,但當晚我睡得着,因為我下定決心明年再來。能夠領略到輸的意義,學識輸代表什麼 (更重要是輸不代表什麼),我是一個更有毅力的毅行者。
撰文:蔡東豪 Tony Tsoi / 2010.9.11 逢星期六刊於《信報》
Monday, September 06, 2010
相差20度
Saturday, September 04, 2010
與倦共舞
.jpg)
所有耐力運動都是與倦共舞,或者應該說,所有運動都是。跳舞講求節奏和合拍,其實跳舞是舞者學習接受對方的過程,與倦共舞就是要認識和接受疲倦這回事。疲倦是運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看不通的人討厭它,以為疲倦是惡魔,看得通的人跟疲倦在玩,玩不同花式和難度,目的是在測試,測試自己的實力,過程中接受所有運動員須擁抱疲倦。運動員能否掌握疲倦決定他們的成績。
跟別人一起跳舞,當然要知道對方的實力,否則何來默契。疲倦是身體向你發出訊號,你感到疲倦是因為你不夠弗;反轉來說,你弗的程度不足夠令你應付運動的層次。
知少少扮專家
疲倦其實不應是辛苦,相反可以是舒服,因為身體感疲倦,腦袋鼓勵你去放鬆,鼓勵你去尋找令你較舒服的步伐或速度。你一定試過運動途中感到疲倦,這疲倦揮之不去,這感覺愈來愈令你不舒服,直至你不能繼續下去。這時候你其實有兩件事可以做,一是把運動的辛苦程度降底,例如減少路程和減低速度,降至不大疲倦水準;一是逐步提升訓練水準,練到運動時不再疲倦。
回想我毅行者三十小時完成的年代,犯的其中一個錯誤是不懂得怎樣操練。當時對疲倦的掌握不夠,知少少扮專家,不知錯當然不懂改。有幾年我和隊友只在孖崗山操練,原因是我們全部居住港島,貪求交通方便,說服自己孖崗山是最適合的訓練場地。當時不停向自己解釋,孖崗山也不容易行,行多幾次跟在麥理浩徑練習差不多。
只練孖崗山也感疲倦,心想應該可模擬走麥理浩徑的感覺,但這種疲倦跟麥理浩徑的疲倦其實完全不同,毅行者比賽當日大失預算,訓練過的東西不能發揮出來,要面對的東西卻訓練不足,當遇上前所未遇的疲倦,陣腳大亂,那幾年自己和隊友都曾中途退出。
不停調整訓練內容
這兩年我對時間有所要求,精B的訓練變成一個深度認識疲倦的過程。要認識一個人或一件事,就要坦誠,特別是對自己,通常講得最多大話是對自己。除了坦誠,還要測試在不同情況的反應,例如拍拖,拍拖時間太短的不好處,是許多情況未出現過,看不到雙方的處理方式。要練麥理浩徑的方式就是練麥理浩徑,別無他法,無法模擬。精B今年訓練的重頭戲依然是那幾課特長麥徑的成績。
認識疲倦是要不停試,不停調整訓練內容,不停調整自己的心情,不停去尋找跟疲倦融洽相處的最佳方式。這認識過程不是高水準運動員的專利,只求輕鬆的周末運動員也可以嘗到認識疲倦帶來的快感。對,是快感,當你感到疲倦的時候,你選擇繼續跑,不停下來,你會發現可做多一些或快一些。雖然你仍感疲倦,但你不肯停下來,你雙腳和雙手在動,你漸漸分不開是否疲倦。原來疲倦在跟你玩,你心裏在笑,好,就跟你玩。
撰文:蔡東豪 Tony Tsoi / 2010.9.4 逢星期六刊於《信報》
Monday, August 30, 2010
The Most Glorious Run
精B昨日開始操麥徑,經過幾個月跑步操練和多課大東鳳凰,我們都充滿信心。今日操3至5段,預計時間是7至7.5小時。過去幾個星期,我們都覺得是「賺咗」,因為天氣應熱而不太熱,操練感覺算舒服。不過今日出事,猛陽光加冇風,出汗指數高企。行完第3段,Nelson 已感體力不足,於是我們拖慢速度,但他愈行愈感不適。我們形容這情況為「冧咗」,毅行者都知道這感覺,一定領教過,整個人由頭到腳冇力,心口作悶想嘔,只想坐低休息。
精B這幾年受TC訓練,遇到這種情況,立即啟動應變措施,包括以下三招︰
一、想坐低就坐低,坐到夠為止,另外三個人繼續吹水,當無嘢。
二、由冧者帶頭,他來決定速度。許多時冧者在後面不好意思出聲,追到氣咳,愈行愈弱,最後中途剪帶。
三、幫冧者拿背囊,這時候冧者身上多條毛都嫌重,讓他輕鬆上路,儘快恢復體力。
使出這三招是基於一個重要假設,就是我們經過長時間訓練,有底,冧極有個限度。假如讓冧者重拾心理上的自信和身體上的體能,不消一會又是一條好漢,失去的時間可以追番,重點是千方百計讓冧者儘快復完。
今日精B發揮得淋漓盡致,最後Nelson 昂然行完,時間是8小時10分,比預計長了,但精B自信心上升不少 ─ 冧咗都行得完。
精B這幾年受TC訓練,遇到這種情況,立即啟動應變措施,包括以下三招︰
一、想坐低就坐低,坐到夠為止,另外三個人繼續吹水,當無嘢。
二、由冧者帶頭,他來決定速度。許多時冧者在後面不好意思出聲,追到氣咳,愈行愈弱,最後中途剪帶。
三、幫冧者拿背囊,這時候冧者身上多條毛都嫌重,讓他輕鬆上路,儘快恢復體力。
使出這三招是基於一個重要假設,就是我們經過長時間訓練,有底,冧極有個限度。假如讓冧者重拾心理上的自信和身體上的體能,不消一會又是一條好漢,失去的時間可以追番,重點是千方百計讓冧者儘快復完。
今日精B發揮得淋漓盡致,最後Nelson 昂然行完,時間是8小時10分,比預計長了,但精B自信心上升不少 ─ 冧咗都行得完。
Saturday, August 28, 2010
練習信自己
.jpg)
在雜誌讀到這故事,記者訪問奧運長跑金牌得主,問他是什麼時候知道自己會贏,他的答案是2月(奧運是8月舉行)。記者感到很意外,以為答案會是比賽最後階段,例如是最後一圈,金牌得主的答案好像有點誇張。頂尖運動員與別不同之處是那份自然到有點傲慢的自信心。我認為這種自信心不是天賦的,是有得練。
所謂練自信心,不單是指不斷操練,練至不敗境界,因為世上沒有不敗境界這回事,一山還有一山高,在世界遠處可能有人更有天分,練得更勤力。我相信練自信心有很多方法,其中一個是想像自己怎達到目標。
即是說,除了要練體能,還要練意志,練的方法是想像自己怎贏。練意志可以坐着或躺着,腦海裏想像着比賽中的細節,想像着自己怎把操練過的東西發揮出來,想像着自己怎擊敗對手,想像着自己創出最佳成績。想像着自己怎贏,彷彿是自我催眠,實在是操練的重要部分。
不是自大狂
這不是發白日夢,不是自大狂,這是千真萬確的訓練方法,有沒有這樣練過是看得出來,最常見的例子是運動員在比賽中爆冷,出其不意在比賽後段帶出或殺入決賽,但爆冷者在比賽最緊張一刻突然失水準,最終依然是熱門選手勝出。爆冷者未試過身處比賽緊張時刻,不懂得應付當時環境,不懂得自處,最後敗下陣來。簡單說,爆冷者有機會贏的時候不懂得怎贏,因為他們從沒想像過會身處這情况。
毅行者還有三個月,操練難度會逐步提升,怎樣可達到十八小時目標,老實說現在我們都是估下估下。去年的成績已是相當不錯,感覺上去年身體狀況已很弗,怎樣從很弗的成績再走前一步,暫時得個估字。除了執行一些具體策略,能做到的其實不多,要做什麼,都知道了,做得到的會做,做不到的可能永遠做不到,此時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學習相信自己:我們是可以做到十八小時這目標。
進入發夢期
別的東西不談,發夢這件事我做得到。未來三個月我會進入發夢期,腦海裏想像毅行者每一段路,到了這段路我和隊友的身體狀況會怎樣,路程難度是怎樣,我們應該以什麼方法去行。有壓力的話,現在就來吧,我寧願在腦海裏面對困難,當我熟習不安的感覺後,真正出現的時候就不用怕。
我不是說笑,毅行者可用個腦來行。KK陳國強可仔細說出麥理浩徑每一支遙距標(每支距離五百米,麥理浩徑全程二百支)之間的景物,我有排都未到他的境界,但我閉上眼也想像得到每段路的風光。你見過一班毅行者在談麥理浩徑嗎?有興趣的聽到眉飛色舞,冇興趣的悶到飛起。
天氣仍然很熱,體能的操練仍未到最肉緊階段,腦海中的操練已開始,我最近不停發夢怎樣在第十段做得更好。去年毅行者第十段因為改路,我們行得不夠熟,臨場發揮得不好,今年加緊在腦海中操練。發夢發到第十段,代表着不一樣的自信,因為到了第十段的時候目標仍在望的話,這時候我們四個人應該是談笑風生在行,終點就在前面,十八小時目標已是囊中物。
撰文:蔡東豪 Tony Tsoi / 2010.8.28 逢星期六刊於《信報》
Monday, August 23, 2010
行山杖

行山要克服的事情實在很多, 當自己不再有任何籍口而能自然早起去行山的話, 這已是可喜可賀值得自豪。那麼, 好玩的事情便隨之慢慢等着我們去探索。
初初投入行山會發現自己突然錫身, 平日食無定時唔做運動深宵狂歡也處之泰然, 返回大自然驚覺重重群山之壯麗, 懸崖峭壁的壓迫力, 氣勢不凡的風中勁草和這個自己的渺小, 自然會產生一種自我保護的意識。其中一個方法便是廣尋法寶研究各種裝備, 然後雄心勃勃的想把世上所有工具都買下來。其中必然之選會是一支行山杖。而我, 有兩支存貨。
脆弱的膝頭硬碰山石, 每一步都像撼進脆弱的心靈, 彷彿聽見骨頭的磨擦聲毛骨悚然。初成隊形的隊友想加快速度或作長途操練, 自己為免落後, 脆弱的膝頭還要保衛心靈和脆弱的友情。這時行山杖便成為最真誠可靠的戰友, 有形有聲地伴你堅持到底。我第一次參加毅行者, 它便支撑着我到終點, 給我一個好玩完成的經歷從此盡情投入。它, 功不可沒。
初初投入行山會發現自己突然錫身, 平日食無定時唔做運動深宵狂歡也處之泰然, 返回大自然驚覺重重群山之壯麗, 懸崖峭壁的壓迫力, 氣勢不凡的風中勁草和這個自己的渺小, 自然會產生一種自我保護的意識。其中一個方法便是廣尋法寶研究各種裝備, 然後雄心勃勃的想把世上所有工具都買下來。其中必然之選會是一支行山杖。而我, 有兩支存貨。
脆弱的膝頭硬碰山石, 每一步都像撼進脆弱的心靈, 彷彿聽見骨頭的磨擦聲毛骨悚然。初成隊形的隊友想加快速度或作長途操練, 自己為免落後, 脆弱的膝頭還要保衛心靈和脆弱的友情。這時行山杖便成為最真誠可靠的戰友, 有形有聲地伴你堅持到底。我第一次參加毅行者, 它便支撑着我到終點, 給我一個好玩完成的經歷從此盡情投入。它, 功不可沒。

隨着操練的增加體格的改變, 行山杖便成為一種形態, 合久必分是時候說聲多謝了。行山杖其實是用膊頭幫膝頭, 延長我們的手到地上走動, 對自然行走的動作會有影响甚至扭曲肌肉的運用造成損傷, 說白點便是拍拍膊頭分擔膝頭的勞損。平日在辦公室膊頭已叫苦連天, 放假還要加碼OT, 實在慘不忍睹。 若然操練得宜, 四頭肌有所加強可考慮獨立行走, 享受自由自在的奔跑和更流暢的落山輕功。這是真正感受雙腳帶來的路面觸覺, 敏捷, 限制和痛, 它們會告訴你甚麼是適合的份量, 速度甚至重量(體重和負重) 。相信它, 回應它, 你會更愛上自己的一雙腿。
我的痛是腳根發炎, 應該與熱身運動不足和粗心大意忽視腿部的微痛信號, 硬要出席大操所致。是我和它溝通不足又不回應信號得來的痛, 活該。另一方面, 一直擔心的膝頭痛在離開行山杖後竟然沒出現過, 經過這輪探索我開始更加相信和珍惜這雙腿。行山杖便似一塊浮板, 視乎你要怎樣模式的活動程度, 是速度練習是享受陽光碧海暢泳也好, 最緊要適合自己才會有樂趣。歌都有得唱: 「其實開心好簡單, 最緊要好玩!」
我的痛是腳根發炎, 應該與熱身運動不足和粗心大意忽視腿部的微痛信號, 硬要出席大操所致。是我和它溝通不足又不回應信號得來的痛, 活該。另一方面, 一直擔心的膝頭痛在離開行山杖後竟然沒出現過, 經過這輪探索我開始更加相信和珍惜這雙腿。行山杖便似一塊浮板, 視乎你要怎樣模式的活動程度, 是速度練習是享受陽光碧海暢泳也好, 最緊要適合自己才會有樂趣。歌都有得唱: 「其實開心好簡單, 最緊要好玩!」
每當我走到第六段的馬騮陣, 我便很懐念我的行山杖戰友, 在那裡我是真的很渺小……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