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跑者:「以這狀態完成了賽程大半,總算有交待吧。」
自己:「差少少也放棄,你是有頭無尾的弱者。」
長跑者:「參加比賽是求開心,不是搵條命搏呀。」
自己:「你就是藉口多多,死剩把口。」
長跑者:「我不需向你證明甚麼。」
自己:「你可以嘅,你仍有貨,頂住呀。」
跟自己討價還價,其實是關於一個問題:你怕令誰人失望?在終點等你的老婆仔女?一同參加比賽的跑友?酒吧的豬朋狗友?對我而言,是廣大讀者?
討價還價過程可以非常激烈,假如這是真人爭拗,雙方一定面紅耳赤,甚至出現肢體碰撞。自己做的事情導致別人失望,是大是大非問題。我們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身邊有親人、朋友、隊友、教練,我們跟這些人之間存在期望和責任。我們以為自己做的事情只需向自己交待,實情複雜得多。
反轉來說,「怕令別人失望」是一道很大的力量,訪問頂級運動員,在筋疲力盡時,是甚麼推動他們多做一次或多跑一公里,答案很可能不是關於自己,更不是國家,而是不想令教練和隊友失望。對,運動員的推動力不是來自奪標或創記錄的光榮,而是不想在自己最關心的人之前,面對失敗的羞恥。
我們口口聲聲說自己不須向別人交待,參加運動是為了自己,請想清楚,為了自己?我們的自信有幾多是來自對自己的看法?問題是,衡量好壞需要一把尺,而這把尺是從現實生活中累積出來。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有我們關心的人,有閒雜人,這些人加起來的意見,製造出這把尺。
或者世上有些強人,懂得時時刻刻推動自己,我承認我是普通人,我在意別人怎看我,怕令別人失望。我肯定,這些所謂「別人」,大都口是心非,當別人說:「你盡了力便代表勝利」,別人心裏其實在說:「龍頭蛇尾,正廢柴。」
對於很多人,避開羞恥比爭取光榮更重要,因為羞恥的痛楚比光榮的快樂更強烈。早前我參加北海道馬拉松,被大會巴士追趕,我清楚記得,當時腦海中想着的,不是甚麼堅忍精神,而是想到我怎向這個欄的讀者交待。我寫這個欄,是我參加比賽最具威力的一道推動力。
蔡東豪 逢星期五刊於《蘋果日報》金融中心版
蔡東豪 逢星期五刊於《蘋果日報》金融中心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