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長跑新手,最難掌握的技巧是pacing。 Pacing是一場生理和心理大搏鬥,長跑新手傾向心急, 心理通常比生理進取,總是認為自己跑得不夠快, 容易超越身體能負荷的消耗水平,最後後勁不繼。 根據我不甚科學的調查,九成馬拉松參賽者前段跑得快過後段。
對我來說,長跑是一門深奧學問,因為它存在很多矛盾, 其中一個是,長跑者想跑得快,先要跑得慢。又快又慢, 這矛盾玩死人。跑得慢不是指速度慢, 而是慢過自己認為應該要跑的速度, 因為長跑者容易墮入跑得太快的陷阱。長跑者提醒自己, 跑得慢過自己想跑的速度,多數不會錯。
「想跑快,先跑慢」這矛盾有科學基礎: 跑得快過身體能負荷的消耗水平,身體會製造例如乳酸的廢物, 這些廢物在雙腿累積起來,舉步難跑。另外,跑步是關於消耗能量, 跑得太快,過早耗掉能量,後段能量乾塘,變成一個捱字。 跑得過慢當然也是一個問題,特別是對於頂級長跑者, 過了終點發現仍有大量精力,代表比賽時應可去得更盡。不過, 跑得慢對大部分長跑者,也不會是問題。
Pacing可以學,我認為關鍵是經驗。 經驗是一件非常客觀的東西,未做過和做過, 做過十次和做過一百次,之間存在明顯分別。 有時pacing做得不好,事後埋怨自己:幾十歲人, 仍沉不住氣。想深一層,雖然我年齡幾十歲,但跑齡不足五年, 這樣淺的經驗,未必能有效掌握pacing玄妙之處。
以我為例,每年冬季參加一兩次馬拉松,加上賽前兩三課長課, 所謂長跑,其實一年做三四次。這種經驗模式有問題, 致命之處是不夠深刻,今次遇到甚麼問題,分析過後, 隔成年才可運用在真實環境中,到時所謂經驗拋諸腦後。 我現在問自己,對上兩次馬拉松,出了甚麼問題,答案相當模糊, 好像是前段跑得太快,又好像是賽前睡得不好......
對於一個無甚經驗的長跑者,我的馬拉松策略是, 賽前先定下前半路程的目標時間,當腦袋還清醒時,集中精神, 緊守pacing,希望能在預定時間完成前半段。然後, 視乎身體狀況,下半段由感覺話事,感覺暢順的話,暢順的跑下去。 這方法不好之處是,馬拉松半段也很長,很多事情, 特別是不如意事情,總是在憑感覺的下半段出現。
購買基金,一定需聲明,過往表現不反映將來表現。 長跑跟買基金相反,過往經驗就是長跑者pacing的真實數據。 怎樣的pacing,怎樣的結果,一次不信邪,再來一次, 一次加一次,我相信我總會記得,因為我仍在跑,仍在累積經驗。
對我來說,長跑是一門深奧學問,因為它存在很多矛盾,
「想跑快,先跑慢」這矛盾有科學基礎:
Pacing可以學,我認為關鍵是經驗。
以我為例,每年冬季參加一兩次馬拉松,加上賽前兩三課長課,
對於一個無甚經驗的長跑者,我的馬拉松策略是,
購買基金,一定需聲明,過往表現不反映將來表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